美文网首页读书散文
修行 | 意识控制能力

修行 | 意识控制能力

作者: 恩亚 | 来源:发表于2023-07-29 11:23 被阅读0次

    本篇将探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控制自我意识,属于“修行之路”节选。
    本文为原创,文责自负。

    ▍西方世界对意识的理解

    在西方唯物主义世界观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大脑神经将外在信息通过感官通道统合后,进行评估、加工、排序,形成的情绪、感觉、想法和意图等意识内涵。

    西方科学认为提升大脑能力即能提升个人反应和意识能力,比如不断学习、筛选判断、刻意练习等方式可以增强意识控制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某个领域段位的目的,却与脑科学却是矛盾的。
    根据大脑发育特征,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借由神经元数量和髓鞘化程度达成,这确实意味着职业球手要快速应对对手的动作,这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重复练习来锻炼意识控制能力,以使得该技能对应的神经元数量和髓鞘化进程最大化(大脑的基本知识可以可以点此链接参读文章:为什么理性无法战胜感性)。因人类脑容量受固定值约束,一种强大能力需要更多神经元与髓鞘化通道来支持时,意味着占据了其他种类能力的脑容量。这一处境类似于我们获得了解决一种问题的工具,但这一工具很可能无法适应其他领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看到一个舞蹈家在其他与肢体无关的艺术领域同样杰出,一个哲学家无法在身体或生活领域的驾驭度如其在思想领域那样精通。既然人类寿命和脑容量都是固定存量而非增量,要将整体意识控制达到更高境界,西方式不断学习,刻意练习的叠加式办法就只能是一个窄道,那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控制意识的钥匙藏在哪里呢?

    ▍东方先哲们关于意识的理解

    以唯心主义观为主的东方,认为意识决定世界,人所体验的一切都源于自己的意识映射,锤炼自己的精神才能有效掌控意识。东方哲学虽然认同眼耳鼻舌身意所获得的感官感受形成了意识内涵,但这个意识内涵是认知屏障被遮蔽后的产物,人们要通过修行来识破真相,获得真知,所以掌控意识不是去锻炼大脑,而是去除“无明”,让一切感觉回归于自然本真之中,即事物的真实状态,而非被我们的三观、自我认知加工过的状态(此处后文会提及)。

    所以强大的修行者需要克服来自基因和本能的感觉,改变其意识内涵,将感官感受加以辨别和控制,将意识内涵的生成按照自我更高层次的需求去服务,而这个更高层次就是我们的信仰。最简单的个例,健身达人会将普通人感受的肌肉酸痛感,变成身体得到锻炼和增强的快感,因而达到坚持健身增强体质的目标。东西方相比之下,东方哲学指导下的意识掌控才是终极之道。

    ▍如何掌控自我意识?

    我们可以把自我意识生成分为信息进入感官通道、大脑神经对信息进行统合输出意识内涵,两个主要阶段理解。

    自然听到耳力所达的声音,看见目力所及的景象,闻到空气中的味道等,信息进入感官通道似乎不受控制。其实健康人天生拥有信息筛选能力,否则每个人都会像精神分裂患者一样因为所有信息涌入意识通道,造成神经紊乱判断失控;健康人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做某一件事,而忽略其他信息内容,高效地完成眼下任务,也可以通过大脑有效排列想法、意图的优先级,不像多动症患者、强迫症患者,无法正常排序意识内容。既然健康人每天都在控制意识,那么修行者如何提升意识掌控能力,用以提升修行功力呢?

    先看看先哲们是如何掌控自我意识的。相比东方先哲在意识控制领域的成就,西方先哲们似乎只是一个迷途的孩子。西方先哲所倡导的人生终极价值,主张完全臣服和献身于神,通过信奉神奉献爱,来建立神所存在的天国(西方哲学和科学受柏拉图及其理想国的思想影响深远),是一种明显的皈依式信仰,一切事物的背后都有其绝对稳定和永恒的真实存在,意识也来自于物质存在,人们通过训练思维达到控制自我意识的目的,人生价值和终极目标更倾向于外求这种存在。

    而东方先哲主张的终极价值是合一,即人类意识的目标,要与映射物质世界的精神合为一体,找到意识通往自然虚无的办法,就是掌控意识的终极之道。佛家认为一个人如果在临终前能够了悟,无论生前生活多么不堪,此生就是极具价值的;道家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精神与自然融于一体,瑜伽则追求人和世间一切的关系保持平衡,同样通过冥想将意识归于自然融入万物。所以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而达到终极了悟,禅修,冥想,智慧能量……东方先哲们终身追求的,是借由信仰作为工具,基于专注修炼,使得自我意识脱离感官感觉和外界的约束,完成升华,让意识化入自然与虚无之中,从而获得神通和正果:诸如明心见性、无为而为、合一、坐化、炼神还虚。

    到此,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修行的秘密。

    修行者在尚未得道前,都会设定一个修行载体即信仰,用于参悟,身处修行过程的修行者会认为人生终极是在远处,需要从A点迈向B点,不断突破认知屏障。而当修行者达到了彼岸获得了悟,就会发现神性就在自身,终极真相就在此处此时。释迦摩尼佛的开悟并不是在精进苦修的过程中获得,他在菩提树下受到某些昭示,把自己毕生所学,知识和念头都放下,便破除了无明而成道了。

    既然终极的真理同样就在脚下,神性就在自身,想要消除无明破除知障的修行者,在持修的时候就应该明白:所谓修行之道,就是在修脚下之路修自身之心,而作为现代社会的都市人,如果要修行,就不应该等待,每日的工作生活就是修行。这便是本文的重点,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的修行之道。

    ▍提升自我意识掌控力的方法

    提升专注力

    回到前文,自我意识生成分为信息进入感官通道、大脑神经对信息进行统合输出意识内涵两个主要阶段。修行者提升意识通道筛选接收信息的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升专注力。

    现代人们活在一个信息过度的社会中,注意力被分散,工作生活事务繁多,生命重点内容的轻重缓急难以分辨,长此以往陷入精神无序中。而现代人们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式可能是寻求外部信息刺激,用以寄托或者转移注意力,比如不停地刷短视频,外出参与各类社交活动,这类行为可能造成意识进一步分散,弱化对信息的接受和筛选的能力。

    专注某一件事时,不同的心境所达到的功力是不同的。

    一种是前文提到的刻意锻炼,刻意的锻炼能最大范围地增加神经和肌肉的模式化应对反射,锻炼潜意识反应。乒乓球高手在无数次挥拍中获得极强的反应能力,可以应对各种对手的攻击,但会有反应模式固化,体力和精力极限,甚至因为机械式锻炼而产生排斥等导致的瓶颈。

    更高级的球手则会因为专注于打球本身时,与打球无关的所有信息被屏蔽,打球所获得意识内涵转化成身心享受,这种享受不同于多巴胺奖励和内啡肽协调,是在专注中身体感官和内心情绪不受外界干扰,意识内涵朝目标方向持续输出且自然流动的状态,其产生的神经肌肉反应看似无序实则精准,对于高手无法应对非常规球,在任何突发情况下,大师们都可以凭借自由流动的意识轻松应对。任何领域真正的高手,都是在意识流上获得了成就。

    所以增强意识的控制应该叫自由意识能力,是指人们专注投入一件事时,自然屏蔽无关信息,允许意识朝目标方向自由流动,让意识内涵朝修行者高阶需求的方向发展。这种专注能力对于创作者,将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对于修行者,将因为意识流向无的状态而与万物链接,从而获得平静安定融入环境的状态,这种平静和安定,就将激活我们自身神性,获得喜悦感。

    这里会有一个小小的分歧,虽然电子游戏也可以让人专注全然投入,但是意识会被圈在固定的游戏设计模式中,并不能让自我意识朝自由积极的方向进阶,特别对于心智尚未健全的未成年人,有沉迷和沉沦的危害。(关于专注与自由意识的关系,可以点此链接参读文章《专注与自由》)。

    通过专注,将提升人们的无效信息屏蔽能力,只允许有益信息进入意识通道,迅速提高自我效率。所以通过长期专注一件有益的事,提升专注力,在自我意识中生成积极的信仰引导的意识内涵,以此获得意识流动(心流),将是我们成为大师的最佳办法,这也是各领域大师的秘诀。

    提升意志力

    意志力是在信息输入意识通道,产生意识内涵(个人情绪、感觉、思维和意图)时,对它们发生的效用进行克制和延时,并强制其转变内容形式的能力。这种克制、延时和转变的能力,有助于我们把控情绪,克服身体负面状态,突破自我,达成高级目标。

    戒烟期的人在别人点烟时涌起冲动时,持斋把素者在看到他人胡吃海喝把酒言欢时,参与运动身体疲倦肌肉僵硬却未达到目标时,遇到他人无礼脾气即将爆发时,一个人独处到抑郁时,负面感官信息涌入,负面感受涌出,如何克服这一过程,就需要意志力。

    古今往来,先哲们都在通过身体的历练来锻炼其意志力。笔者究其原因,是因为意识的构成,源于身体感官感受的统合,止于意识内涵的输出,所以对身体的修炼,有助于提升对感官感受的克服和转变。

    出色的军人,优秀的运动员,武术家,艺术家,所有领域的杰出人士,都需要在身体上进行锤炼,一个学习画画的人在尚未成为艺术家之前,如果身体不能经受长时间的保持某一状态的历练,很难创作优秀的作品。印度先哲们倾向于苦修来获得觉悟,中国古代的道家佛门弟子,都在身体锤炼上下尽功夫。

    既然先哲们通过身体反复锤炼提升意志力,增强了其自我意识掌控的能力,作为都市修行者,也应该找到一项身体锤炼的办法,比如通过坚持某项运动日复一日提升其意志力。

    转变意识内涵的能力

    人类受苦的根源来就是意识内涵的负面输出。因为既往的认知使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成为自己既定认知的受害者。比如攀比,人们几乎在任何时间地点,任何方面都在比对他人,发现他人不如自己时,会慰藉,沾沾自喜,看到别人好时,会焦虑嫉恨。如果懂得转念一想,把别人过得幸福当成好事,受苦的心就平静了。这种境由心转说明人的意识状态可以创造不同的现实。

    如果改变自我意识状态,如果让意识内涵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发生,前文有提到:意识是将外在信息通过感官统合后,进行评估、加工、排序,形成的情绪、感觉、想法和意图等意识内涵。改变意识内涵,需要我们在评估加工排序阶段,去干预默认生成的思想内容。

    请看以下理论:A事件引发我们情绪,B是我们对A事件产生的意识内涵(该内涵是个人的独有看法,受个人认知支配),C就是结果,即产生的情绪和行为。通常人们认为C是A造成的。

    比如A=婆婆脸色难看,B=婆婆对我有意见,C=我很烦恼。我们每天劳心费神是因为一直在试图改变A以及与可以引发A的人事物。我们忽略了B才是我们可掌控和改变的,要明白引发C的不是A,而是B,也要明白不同的人面对A时将产生不同的B。

    此刻我们再来一次:A=婆婆脸色难,我们改变意识内涵将B理解为婆婆身体不舒服,那么C将由此改变,变成我要关心婆婆。

    一旦我们改变意识内涵,身边的整个环境都将发生变化。所以如何掌控意识内涵朝积极的方向,即信仰方向发展,就是修行者要努力的。

    获得这种能力的办法就是在生成意识内涵时,保持内心平静,反观自己内心是否有其他利于问题解决的想法,换位到其他人事物、在更广阔的环境和生命维度来看待,从利于全局的角度输出自己的想法,这将有助于我们掌握情绪,学会接纳和包容。

    由此我们发现,提升自我意识掌控力的全部过程,就是提升意识通道筛选接收信息的能力,在意志力的加持下,转变这些信息产生的意识内涵,让思想和行动围绕我们所要修行的目标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修行 | 意识控制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xj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