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间接学习到直接学习
读书的目的,可以是消遣,也可以是自我提升。很明显,题主的目的是要进行自我提升的。那么问题来了:你为什么看了那么多文学性的书?你是中文系搞文学研究的吗?
我看了很多国内外的小说名著,看了很多散文,看了很多诗歌——这些内容本来就不是能够带来高效自我提升的东西。这些都是软读物,很明显,我的书单里缺乏硬货。
有人说,名著怎么会不好呢?它反映了时代的特色啊,影射了人性啊,提出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啊!
是的,没有错,文学性的名著名篇里是有这些东西的,但是那都是间接知识,而非直接知识!
比如:
l 你看了《红楼梦》,说这本书折射了复杂人性——你是要学习研究人性吗?那你为什么直接不去看心理学呢?
l 你读了《狼图腾》,说这本书讨论了文化、民族特性和地理的深刻关系——你是要研究人类学吗?那你为什么要去看《狼图腾》,不去看《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样深刻的学术著作呢?
l 你念了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它包含了生命的希望与理想——你是要学习生命的态度吗?那么为什么不去看积极心理学、不去看《哈佛幸福课》呢?
从文学作品里面学习世界,太过于间接了,而且量少质低。这就好比吃饭填饱肚子,你应当拿起一碗米饭整口整口的吃,而不是拿起一朵花,勉强把花当饭吃了。文学的特性在于生动传播,而不适合做教材来学习。就像花是用来观赏的,而不是用来充饥的。
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去找些硬书吧。
二、以提升自我为指向的阅读,最强的是主题性阅读。
读书,有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两个维度都重要,年龄越小的时候广度越重要,要搞通识、科普、启蒙;越大的时候,深度越重要,要专业、深刻有思想。
而大学,差不多就是那个从偏向广度到偏向深度的转折点。
很多大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之前的这么多年中,他们都是可以随意读书不做规划的,读什么题材的书都可以,都有很好的开阔视野作用。而这也导致了,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大学是一个广度——深度的转折点。
这种意识是很难的,非常难,几乎不可能自发的意识到,必须有人来告诉他。我当年就没有自发的意识到,也没有人来告诉我,所以我走了弯路。现在我要告诉这些正在读大学和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对你们来说,阅读的深度比广度更加重要。
我需要采用主题性的阅读。
主题性的阅读,是指你选定一个主题,找来大量的与这个主题相关的书籍做阅读。这些书籍之间呈现下列的关系——
有些是难度递进:一个主题的书,有些是刚入门的,有些是提升的,有些是专家级的。
有些是观点辩证: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书给出不同的理解,互有冲突。
有些是门类细分:同一个大主题下,有不同的细分主题。
有些是扩展衍生:第一本书讲了一个原理,第二本书基于这个原理衍生出其他内容。
……
还有些其他关系类别,但是总的来讲,就是一个大主题下的不同书籍。在一段时间内——也许几个月,也许几年——你几乎只读这一种主题的书(最好再配上相应的实践应用),构建一个深度的知识体系。如果有条件,就把这个主题的知识应用出来,转化成能力体系。
三、主题性阅读是深度阅读,求高度的质量与适度的数量
然而主题性阅读是深度阅读,最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其实,初步构建一个知识体系,采用主题性阅读,只需要几十本书就初步完成了。几十本书完成以后,毫不夸张的说,你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威力无穷、真正学到东西了的感觉。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只要不是清华北大这种大神满地爬的地方,按照以往的经验,主题性阅读后,20本书足够你班级里初出茅庐,30本足够你蜚声系内外,50本够你爬上学院食物链上游,100本已经可以睥睨校园天下了。
换算成时间,如果是大一开始执行,那么大一下学期站稳班级,大二上名震系里,大二下称霸学院,大三上一统校园。大四人家刚开始找实习,你已经手持54张offer玩装逼扑克牌了。
四、深度学习的策略
主题性阅读的方式下,还需要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我在另外一个答案为什么很多书看完了之后,回到生活中,还是该怎样就怎样? - 叶修的回答下回答过,这里复制一部分过来(上面这个答案中也提到一些其他的阅读注意事项)
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研究学习的各种策略。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其重要,但是也极其被忽视的领域。很多人不知道学习居然也是有策略的,他们以为学习的策略就是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多举手发言等等。
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策略。
比如说,一个大学生要和同学排演一个长度10分钟、有8幕的英语剧,他们该怎么背诵台词和排练?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一个优秀的背台词和排练策略是这样的:倒过来,从结尾幕开始排演,然而背诵倒数第二幕、倒数第三幕,一直推演到第一幕,这种逆序的排练方式效果更好。
这种才叫做学习的策略。
上面的这种策略,只是为了说明学习的时候有很多我们忽视的策略可以用,它本身并不适合解决题目中说的“看书无法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的问题。学习有很多种目标,为了实现不同的目标要有不同的策略。而题目中的预设目标是“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最常用的策略就是——联系性学习的策略。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xxx条经典的心理学效应”之类的内容,甚至还有相应的书籍出版。只要是初步接触过这些内容的人就知道,这些心理效应就是最容易产生那种“书看完后,回到生活中该怎样还是怎样”感觉的内容。那么是不是这些内容本身没有用呢?其实不是,而是一般人没有使用联系性学习的策略去处理这些内容。比如: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如,卖东西的时候,先带顾客看一些价格昂贵的商品(如价格5000+的手机),再看一些相对便宜的商品(如1999的手机,其实从它的质量上看也不真正便宜),购买率就会更高。
你如何学习这个心理效应?很多人看一遍以后,产生了一种“哦!”的感觉,然后就过了,接着看下一个去了。然而基于联系性学习的策略,你应该去努力尝试把它和现实生活关联起来,提出疑问和深入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