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俄万里茶道》专题展

《中俄万里茶道》专题展

作者: 翊杺 | 来源:发表于2018-01-21 16:16 被阅读0次

中国是世界产茶量最高,分布最广的国家。早在16世纪初期,中国的茶已经大量的在进出口。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外交制度进行了调整,创设了西方外交和通商的大臣体制,同时大量的茶流入到英国。1863年俄国茶商进入到汉口茶商,1864年俄商开始进入产茶区大量收购茶叶。后期的汉口租界是因为俄商对茶大量的交通运输和采购才建立起来的。俄商还是以砖茶为主,俄国享有清政府给予的政府优势,因此俄国长期独占了中国茶的贸易市场。

《中俄万里茶道》专题展

中国茶分六大类:      0发酵为绿茶

                              10%发酵为白茶

                              20%发酵为黄茶(包种)

                              40%-50%发酵为乌龙茶

                              90%发酵为红茶

                              100%发酵为黑茶

          以上的六大茶类是根据茶的制作工艺来定论的,而不是根据茶叶的外形和颜色。不同地区的茶树品种因生长环境和土壤,光照原因的影响,导致所制作的工艺有所区别。中国是绿茶产茶量最大的国家,早期茶叶的运输路线主要通往江西,武夷山,襄阳一带,而武夷山是盛产乌龙茶面积最大的地区。

《中俄万里茶道》专题展

          唐代陆羽茶经所对茶所有相关的概括

            一之源:茶叶的发源地

            二之具:茶具的发源地

            三之造:茶叶的制作工艺

            四之器:茶器的讲究

            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中俄万里茶道》专题展

上图为民国时期的茶篮,由此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不光是茶的鼎盛时期,而和茶相关的包装,器皿也都非常讲究。

《中俄万里茶道》专题展

19世纪人们对喝茶都已经精确到克了,不同大小的器皿投放适量的茶量。

《中俄万里茶道》专题展

        这是近代的茶叶罐,盖子是铜所制。还有青铜所制的茶刀。

 

《中俄万里茶道》专题展

          2017年习近平在厦门招开金砖会议的同时也对中国的茶文化发展所受重视。我们作为茶文化的传播者,也将一路一带的走向辉煌。

《中俄万里茶道》专题展

     



相关文章

  • 《中俄万里茶道》专题展

    中国是世界产茶量最高,分布最广的国家。早在16世纪初期,中国的茶已经大量的在进出口。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外交制度...

  • 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后话

    鲍勃•迪伦在《Blowing in the Wind》里唱到:“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 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晋城篇

    从河南社旗出发,跨过黄河,穿越太行山,行程300多公里达到山西晋城。晋城古称泽州,自古为通向中原大地河南省的门户。...

  • 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晋中篇

    晋中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西临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南与长治市、临汾市相交。晋中是晋商故里,纵横商界600...

  • 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天门篇

    从武汉出发后北上第一站,我们“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报道团队抵达茶圣陆羽的家乡湖北天门。 陆羽(公元733-804...

  • 重走中俄万里茶道——襄阳篇

    从天门出发,车队向西北行驶近300公里,抵达万里茶道自武汉后又一个重要的水运码头和交通要道——有“南船北马”之称的...

  • 重走中俄万里茶道——社旗篇

    告别襄阳,我们车队一路向北,驶往万里茶道下一站——河南南阳社旗县。社旗原名赊店,就是当年比较有名的赊店老酒的产地。...

  • 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叶卡捷琳堡篇

    离开托木斯克后我们继续西行,用时三天行驶1700多公里,经新西伯利亚和库尔干,到达位于连接俄罗斯欧亚两部分的西伯利...

  • 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喀山篇

    越过欧亚分界线,从小城彼尔姆继续向西行驶700多公里后我们到达俄罗斯联邦鞑靼自治共和国首府——喀山。喀山位于伏尔加...

  • 2018-05-29

    竹枝词-观省博万里茶道展 陈武林 2018-5-29 2018年5月29日,到湖北省博物馆参观万里茶道展厅,听武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俄万里茶道》专题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bx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