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曾说:“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媛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他们得意地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有不同的身份,用不同的言行举止对待不同的人。但我私底下觉得,杨绛先生家中这样的关系才可称之为模范。
父母并不是要多么的威严才可震慑孩子,让孩子听话。父母是孩子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古人有言,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什么样子的,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以及各方面的成长。
我很荣幸的生活在一个很民主,很和谐的家庭。父亲是和蔼的,开明的。他不会一言堂的决定孩子的事情。从小,父亲就鼓励我们要有自主观念,自己的事情应当由自己拿决定,一旦做下了决定,就要为这个决定负责。在身边的人肆无忌惮的说别人的坏话的时候,父亲会告诫我们,不得背后议论别人,当你议论别人的时候。别人可能也在议论着你。父亲在我的生活中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他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教会我如何立足于社会。
母亲身上具备着他们那个时代的女子身上的特质,勤劳能干,过着精打细算的生活,明明是女子,却一直努力撑住我们头顶那片天。仿佛小鸡妈妈用自己的羽翼保护者他的小鸡仔般。母亲会在我考砸了考试时,先骂我一顿,在我萌生了辍学的心里时,在第二天为我借课本,买学习机,鼓励我重燃信息。在过去十数年的学习生活中,在那个以学习为标准的年代,母亲的鼓励,与默默付出让我一次次的从失败中爬起来,坚定信心继续向前走。
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严肃,亦可以温和。在不同的地点表露不同的情感,做出不同的举止,与杨绛先生的家庭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