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高Sir
大家好,我是高Sir。
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在电脑前码字了,因为这段时间将精力投入到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中去。
今天来说一件最近比较火的事。
前不久,一位大四学生在网络上发帖嫌弃北大博导的学历普通,还连带着质疑北大的师资能力。
这个同学,是某985高校的本科生,刚获得北大数学学院的保研机会,当他查阅导师资料的时候,发现导师并非出自“985”“211”,而是某个地方院校,顿感失望。
于是在社交平台上发出质疑。
学生质疑老师?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得出那种傲慢。
其实,被“嫌弃”的博导并不渣,该教授曾是“国家青年杰出基金获得者”,现任三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和北京计算数学学会的秘书长。
含金量不言而喻。
那所被“嫌弃”的地方院校,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倡办的“湘潭大学”。八十年代初,首批被列为重点大学,而那时候还没有“985”“211”“双一流”一说。
如此看来,不是教授的资历不行,而是这孩子无知。
很多人指责这孩子“太飘""盲目崇拜学历”,但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一种真实现状:
教育鄙视链的形成,导致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把目光都看向“第一学历”。
比如,像福州这样二线城市招揽人才,博士研究生一次性给与60万元经济补助。
但在条件中有个令人玩味的要求,本科阶段必须是在“985”“211”完成的。
尽管官方出面澄清,没有第一学历的说法,所指的学历通常是指最高学历,但依然改变不了那些来自高级的藐视。
这就好比前不久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黑龙江职业学院学生会查寝事件”。
有人认为,本科以上的教育更像以阶层跃升的地位教育,而专科更多的承担生存教育的功能,高考分流后进入专科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学校的重心是两种不同的方向,本科以教学科研为主,专科侧重学生管理。
这种方式,必然加剧极端分化。
比如你问一个本科生“现代物流”的理解,他的脑子里可能会绘制整个物流系统的组成及运转的清晰图景,但你问一个专科生,他很可能会简单的回答你三个字:送快递。
如果你是招聘单位,你会怎么选?
所以,等级制度的创造为事物的归类提供便利的同时,鄙视链也不可避免的形成。
要想不落入鄙视链的底层,唯一的办法就是向上游发起冲锋。
这也使得众多年轻人开始对学历趋之若鹜。
对于学历分享几点个人看法。
崇拜学历,是很多年轻人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有两个原因;
第一,初入社会受影响最多的都是我们的直接领导或者导师,而他们的高度有时候就会成为我们的参考。
另一种情况,没有学历的加持很难奠定你的江湖地位,换句话说,学历在你竞争的领域已经成为一种评价标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被动需求,比如避免自己落入鄙视链的底层。
比起落入鄙视链的底层,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为何向上突破。
是认为只有突破才是当下竞争的唯一出路,还是希望获取更高阶的知识?
提升学历这种想法没有错,但关键是,并不适用所有人。
如果你笃定要进入体制,这辈子非体制不可,那么提升学历对你来说则是一种刚需。
如果你热衷于一个自由的市场,那么我建议你,把精力放在业务或其他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方面中去,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人,那样会更有帮助。
我个人比较反对“唯学历论”的,学历充其量是学力的一种证明,说一个高学历的人就是有学问,有点言过其实了。
对于民营企业,老板更看重的是你能创造出什么价值。
就拿牙医来说,在民营医疗机构里,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收入差距没那么大,因为两者的产出没有什么差异可言。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要放弃争取。
文凭是一个人接受有组织教育的一种体现,对个人而言,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稳定家庭中每一代人的收入。
即使是富人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就此躺平,同样会在教育上下一番功夫。
因为文凭不仅是地位跃升的工具,同时也是一张保险单,一张良好的文凭,可以保障家庭成员在上辈的财富耗尽时,仍然能够处于“中产阶层”。
也许你会说,很多大企业还有世界500强他们只要“985”“ 211”啊。
的确,稀缺的资源也就意味着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但是,这世界上不只有“500强”才算得上了不起的企业。
同样,不是只有名校的加冕,才配叫做社会人才。
最后高Sir想说,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保持理性和热情才是最重要的,中国的本科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对多数人来说,高考还是最为公平的一次机会。
对于学历的追求不必过于迷恋,有了实践的基础再寻找提升的机会,这样会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盲目跟随,也许会错过属于你的风景。
很久没更新,打开后台发现关注的读者依然守候在此,谢谢各位。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