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荷兰 保罗.A基尔施纳
初学者不是“小”专家。与专家相比,他们懂得更少,思考方式也不同。
儿童也不是小大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与成人节人不同,因此也应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
适用于专家的某种教学方法,很可能并不是用于初学者,甚至对初学者的学习是有害的。
在初期阶段,尝试进行差异化教学。
专家的认识论对学习者来说并不是一种适宜的教学法。
获得或学习一个解决某问题的程序与能够解决某个问题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一种知识,后者是一种能力。
如果在学习者的长时记忆中没有相关的概念或过程,那么唯一个可做的就是盲目的寻找可能的解决步骤……新手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解决问题上,但几乎从中学不到任何东西。
当学习方法符合人类的认知结构,是学习效果最好。
从短期来看,虽然解决问题的教学可能会让学习者去解决某个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他不会让学习者学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手段目的分析方式解决某个问题的拙劣方法。有时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法,不是去解决问题。
学生能否记住所学的内容取决于他们对这些内容深度加工的程度。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加工程度越深信息的保留和记忆的效果越好。
学习者或教师越多的运用技术去逐渐深度学习,就越能更好地记忆信息换句话说,如果学习者能以多种方式加工信息,则能更有效的记忆及回忆这些信息。
除非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个特定的水平上,否则信息加工将自动化且加工水平通常较低。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于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关注什么。因此,要确保学生去关注正确的事情。
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要关注学生的先备知识。
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将要学习的内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经常激活学生先前已经学过的知识,例如以小测验的方式开始一节课。
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知之甚少,则可以通过提供一个可以放置新知识的框架来创建先备知识。
先给学习者呈现一般的概念,然后再引入相对具体的概念。
教学材料应该既包括新的内容,也包括以前习得的信息,新旧概念之间的比较是非常必要的。
自我调节学习不只是一个内在的过程,而是个体行为和环境因素的结合。
告诉学习者,尽力而为是无效的,长期目标应该被分解为过渡性的中期目标,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是具体的。
天赋确实很重要,但努力也能产生边际效益。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的相关信念。
通过拥有成功的经验以及顺利成功某项任务或主题这样的方式,个体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
观察他人的成功,以及通过他人的言语说服,也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尽管这种方式的效果不是很强。
焦虑问题可以通过教师示范,以及让学生感受模拟的压力环境得到解决。
通过让学生注重学习,而不是知道这种方式,他们会发现他们是可以成长进步的。
不鼓励互相竞争,强调个人进步。
当把学业成败归于特定的原因时,有三个共同的属性: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
持续的正面表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削弱表扬的效果。
在学习者如何学习的过程中有两类不同的目标在发挥作用:想要掌握一门学科或者想要表现得很好。
两类目标均可产生积极的结果:只有掌握目标的学习者通常是由内部动机驱动的,持有表现目标取向的学习者通常会举得更高的分数。
告诉学生出错既不可怕,也不是件坏事,因为学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在学生布置一项学习任务时,该任务的设计应超越学生当前的能力水平,但又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尝试着去鼓励表现目标取向的学习者,以更深沉的方式学习。
学生必须先掌握较低层次的技能,然后才能掌握更高一层的技能。
明确区分对学习评估和为学习评估。
形成性评估对成绩不佳的学生尤为有效。
归还学生作业时,不要总是给出分数,试着仅给出评语。
为学生提供评价规则,成功标准以及作业范例,并让他们对彼此的作业进行同伴评估。
学生有责任对批改的作业做出回应。
情境化的真实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将其学校所学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讨论合作以及广泛的实践练习,可以促进情境认知与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