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书献给所有我爱的人。并作为送给自己18岁的生日礼物。
愿本书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力求真实的美国高中生活的同时,也能够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打开一扇窗。
本书是“安迪读书基金”的第一次尝试,作者每售出一本《高中遇上西雅图》,将捐出图书定价的百分之三十,成立“安迪读书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与我同道,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高中遇上西雅图》卷首语
两周时间,1000册《高中遇上西雅图》销售一空,
第二次印刷尚未出炉就已经预售出了几百本。
3场演讲,3场签售会,
签售现场寻找和考察捐助学校,首笔捐款,资助三名孩子上学……
欧洲归来后两周的时间完全被这本书所占据。这本书的出版以及安迪读书基金的成立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能够为别人作些什么。这代表着我已经不再是仅仅会消耗资源社会资源的人。
说实话,我完全没有预料到《遇上》会销售的这么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向贫困地区捐款打动了很多人。很多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甚至连看不懂中文的美国同学都买了一本来支持贫困的孩子。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通过买书来输送爱,更向基金做出了数额不等的捐款。
签售现场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高中遇上西雅图》一直以来仅仅是我生活中的低声部,我也只是在闲暇时随便写写,不料却在图书出版后突然变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因为所有读者的捐款都意味着一份信任,一份责任。三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的生活,而今天的选择将决定三年后的生活,世上没有徒劳无功的努力,很多之前所意想不到的投入都在此刻厚积薄发。
随着图书的出版,第一次有了受人瞩目的感觉,第一次签名签到手酸,第一次作为榜样给几百个成年人作演讲,第一次读者抢着和我合影。但我知道,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因为我的书写的多好,而是因为大家对为服务他人观念的认可。
当一个人开始为其他人考虑时,他自然就会得到其他人的正向反馈。
很多人都在问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我给别人的答案往往是我想把我的留学生活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通过这本书来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高中。但这只是表象而不是原因。无数的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也无数次地抛出这个回答。但内心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
安迪读书基金在美国为了申请大学,我找到了一个美国顾问帮忙出谋划策。在申请美国大学时,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一篇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我在美国顾问家中写大学申请文章时,自然而然地把出书的经历作为主题。但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总是缺少了点东西。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了最初的问题“问什么要写这本书”,然而一个上午又下午过去了,我只能盯着窗外发呆。
沉思良久,忽然间很大声地向我的美国顾问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了。”她疑惑地眼神望着我,好像没听清。“what?”她问。我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会写这本书了。”
她对我突如其来的反应感到很好笑,侧着脸问我:“Why?”
我说:“如果只是单纯地要分享自己的生活这个动机不足以支持我完成17万字的写作。其实写作帮了我。刚刚来到美国时,我发现自己很多在中国已经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在美国毫无用武之地。所以写作就成为了我宣泄情感和整理思路的方式。
她又说:“Tell me more”。
深思片刻后我回答说:在中国,所有的孩子从小都被潜移默化地灌输了一种思想,那就是竞争。竞争的观念没人教,但是每个孩子都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在校内,每次公布成绩时,学生们就开始互相比成绩。成绩成为了定义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而每个学生也都被一个数字所代表着。一个学生的的一切喜怒哀乐,一切的个人特质在那个数字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校内如此,在校外,你拿了个全省钢琴第一名,我就要拿全国第一名把你比下去。学生们们通过永争第一的信念来定义一个人的自我价值。
安迪读书基金产品线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成绩比你好,所以就比你优秀。或者我才艺比你突出,所以我就比你优秀。”这种观念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支持着我的生活,拿高分,上一个好学校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然而,一到美国之后,所有的期望都突然消失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没有人期望我拿高分,没有人逼迫我精进才艺,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因为这种标准都突然消失了,而新的衡量标准尚未建立,使我突然感到无所适从,没了成绩的的定义我就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在美国高中的两年中,在外人看来,美国高中生活很是丰富,参演音乐剧,盖房子,做志愿者,网球队,竞选学生会,选择最有挑战性的课程。其实不过是我是想通过参加更多的活动来找寻真正的自己和一种全新的衡量标准。
安迪读书基金在非洲不料,活动参加得越多我却越迷茫,无数的想法如同在脑海里放礼花般接踵而至,不过也像烟火般转瞬即逝。被点亮的夜空只是一瞬,取而代之的是却是落寞,更大的不确定性,与更深的迷茫。
然而这一切的迷茫,终于随着《遇上》的出版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答案。
在美国的两年中其实就是一个重塑价值的过程,学着接受第二名,学着不以成绩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学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着,学着……
回首过去的两年的写作经历以及安迪读书基金的成立,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只为找寻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