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万道论四十四
论贪嗔痴
—周北辰
近日在闲鱼看到一方砚台,山东红丝砚,红丝映带,鲜艳逾常,质古如玉,色泽华缛,瑰丽多姿。透过我的眼光去看,明显能够感觉砚台灵气氤氲,质非平常,定是一等一的好砚。无论从尺寸,大小,厚度来看,都甚悦吾心,于是欣然下单,既然遇见好东西为什么不抢到手呢?就像令狐冲:“人生在意,会当畅情适意,连酒也不能喝,女人也不能想,人家欺负到头上也不能还手,还做什么人?不如及早死了,来得爽快。”
如果任何事情都瞻前顾后,战战兢兢,退退缩缩,像个小男人猥猥琐琐地混吃等死,被窝摸乌鸡,那不如让生命迸发出最大的光和热。如果烟火注定要一瞬即逝,那就不要藏在筒子里等着过期。我辈英雄豪杰,当快意潇洒人生,想要什么,就是什么,把天捅破了都不怕。住最大的房子,喝最浓烈的美酒,睡最漂亮的女人。人总有一死,横着是死,竖着是死,不如痛饮狂歌向天笑着去死。
这几句话真他妈硬气,说得我都快手舞脚舞,骑着身下那条瘸腿不靠谱的小毛驴,鼓着赤裸裸的大脚拇指,冲上战场了。那管前面是刀是枪,是阴谋是诡计,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生死不过头点地,死后正气扬乾坤。
说得真好,于是翻翻支付宝。
才发现原来我已经一毛不拔,就像被热水烫过的鸡鸭一样,只剩下惨淡的一层白肤,连个遮羞布也没有。或许更甚,我仔细算算所有钱财支出,发现我还倒欠一千来元,真是阿弥陀佛,呜呼哀哉了。先前的阔气得就像一时的好运气转眼即逝,现在只剩着困苦无奈的日子。想像着我未来的日子该怎么过,会是怎样的困穷,会是怎样的窘迫,会是怎样的惶惑?终于百忧在心,百煩在脑,呜呼哀哉,尚飨尚飨了。
但先前我也曾阔气过,在网上自以为找到别人脱漏的好砚台,心甚欢喜,也不知买了多少,只买得我楼上的池里都快装满了。就像一个人喝水喝多了,以为总归想着吐出来了,但谁知人的贪心无限,今日又看到这方红丝砚,莫非是上天给我的灵验,要我写出这文章几篇,但尚且还是有些贪念。
俗话说得好,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男。人到临头才知难,要动手写文章,才知书没读完,遗憾,遗憾,奈何,奈何!!!但愿明年今日又能似曾相识燕归来,又有那么同样的一方好砚台摆在我面前。
但是今天,无论如何,都要放手了,毕竟我已经一丝不挂,两袖清风。简直就是青天白日,吃些青菜白水,跑到上下四方,看些西风白雪。就像有个阔人在乱世中携带金银财宝,欲渡江而飞,但船到其中,似乎不断渍水,船身下沉,这时,只有抛却一些东西才能活下去,但无论抛下什么都舍不得,总如我今日。
看着顶美的红丝砚,或许买来价值也能翻几番,无论是收藏把玩或是出手,于自身有益无害。但我还是在无可奈何中按下了退款键,息屏手机准备放空静座,但贪念纷起,又想去撤销退款健,因为还是很舍不得,很想要。于是乎在混乱之中,抓耳挠腮,似乎浴火焚身,像上下乱蹦的猴子一样。
可突然之间,我在踊跃之中陷入了沉静,天地似乎一瞬间静穆起来了,广漠无迹的旷野中,飓风不吹了,翻出一面的骸骨使整片天地陷入死一样的荒凉,并且凝滞着死一样的冰凉。我手背忽然起怵,全身震悚,辛苦恣睢辗转的灵思忽然回归,我想到了人类的贪嗔痴三毒。
圆觉经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生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贪嗔痴,贪指贪爱,贪恋,贪婪,或许贪恋物质的享受,抛不开五欲六尘,声色名利,放不下财色本空,皮囊酒肉。于是乎在这个世间辗转,轮回。每个人都具备不同层次的贪,不同物欲的贪,有的人贪财,想全天下的财富为自己拥有。有点人贪色,想人世间的美色皆为自己占有。有的人贪爱,贪爱自身家庭眷属,舍不得放开,于是用尽私爱绑架,天天受苦。有的人贪名,于是为了出名,无所不做,低三下俗。小的贪吃贪睡贪玩贪喝,大的贪财贪名贪利贪色。
各种各样,无穷无尽,于是人究其一生都在欲望的中辗转,老了之后还是看不破,放不下,任然苦苦执着,苦苦受累,于是在人世间轮回,蹉跎,贪恋什么,变成什么。《俱舍论》卷十六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通俗便是对于,名,利,色,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产生了无厌足的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成唯识论》卷六中说:“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有和有具,是指三界众生以其众生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并认为贪著这种心理能障碍无贪,并且因其执着于五蕴和合的众生之体,导致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中,长受三界流转之苦,所以说生苦之业。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因为无明贪爱,种种颠倒,虚妄无主,认假为真。妄认四大因缘和合的物质为自己永恒的身体,其实不过地水火风的聚散,生者死之徒,死者生之恩,二者不过一种物质转换,聚之则生,散之则死。不过空中虚花,因缘散灭,人何于中横生有我,不过一场极致卑微的妄想罢了。
又认为眼耳鼻舌身意,看听闻所见的外尘影相为自身的相状。如眼疾之人,看空中之花,水中之月,认为真实形状,便欲水中捞月,可空中无花,水中无月,不过迷惑者虚妄的执着罢了。真假不知,不旦忘记了真空无极的本性,还以无为有,并生种种贪爱,从此无量生死轮回。
迷惑之人,活着的时候,尽全力的贪,年轻贪财贪色,为了求财无所不做,得一妻子犹不满足,各种顿积货物,储蓄房产,四海之珍,九州之宝,珍珠玛瑙,名画奇石,甚至天下美人,江山财富,甚至后代子孙,皆想收于囊中,为自己所拥有。可一日大限来到,就像我前文写道,有一富翁阔人携带平生所藏之金银财宝,欲渡江而飞,可船到中央开始下沉,富翁该抛弃什么,这个舍不得,那个舍不得,最后只好同船一起覆灭,葬身苦海。
人到死的关头,若是还有东西放下不了,便会成为负累。其实所有外物都是鸡肋,只不过弃之可惜,食而无味,但因为贪,还是不肯弃委。非要苦苦带来身上,苦苦受累。就如我前段时间所收的砚台,二三十方,上万块,收到的时候满面喜容,以气呵之,瞬息凝珠,兴高采烈。遂藏于楼上的水池中,认为天高日久,可吸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可使之砚台品质更上一层楼,然半月过去,拾起当初一方认为生平收藏得意之洮砚,颜色竟不复当初的翠绿,而且开裂了很多纹路,细想斟酌,或是天冷水寒导致,但更甚,砚台好像失去了什么内在的东西,被水流带走了。不能呵之凝珠,以手摩拭,无温润之感,只觉干躁,与之平常石头无甚区别。
人总要经历了才能懂,懂了却更痛,那些不堪的种种,像裂缝,都落空,那些流水的初衷,是浮云,总向东。人生其实不过浮云一场,缘来则聚,缘尽则散。就如这夜起风了,萍水相逢,风息了,一切成空,万事万物其实莫非如此。可惜人总是后知后觉的,我买了那么多砚台,到头来,不过一些累赘。人生到死,那些所贪爱的一切,究竟有什么趣味。
曹雪芹也作好了歌,来揶揄这一切,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功名忘不了,金银忘不了,娇妻忘不了,儿孙忘不了,而这些所谓的忘不了,便是贪。贪爱贪念世间的一切,不忍诀别,于是像车轮一样生生世世的轮回,永不止息。
佛家有一句话,断爱近涅槃,释迦牟尼举了一譬喻来讲断爱,他说:“有人在旅行时遇到一片大水,这边岸上充满危机,水的对岸则安全无险,他想:‘此水甚大,此岸危机重重,彼岸则无险,无船可渡,无桥可行,我不免采集草木枝叶,自做一筏,当得安登彼岸。’于是那人采集草木枝叶做了一只木筏,靠着木筏,他安然抵达对岸,他就想:‘此筏对我大有助益,我不妨将它顶在头上,或负于背上,随我所之。’”
举了这个例子以后,释迦牟尼指出这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他不能断受,那么他应该如何处置呢?佛陀说:“应该将筏拖到沙滩,或停泊某处,由它浮着,然后继续行程,不问何人。因为筏是用来济渡的,不是用来背负的,世人呀!你们应该明白好的东西尚应舍弃,何况是不好的东西呢?”
人生很多事情,总需要放下,放不了的便成了拖累。我收了那么多砚台,耗尽钱财,但临终于我无补,究竟所求为何?有一堆石头陪我长夜入眠吗,或是放在手心当成宝贝吗?但看了半响,发觉也不过如此,人生很多执着地回头来看,真的不过如此。
而何为嗔呢?譬如我收到一方砚台,心满意足,起喜悦高兴之情,是贪。而若收到一方砚台,材质疏漏,雕工低下,起了慎恚心便是嗔。这样说可能有些人不明白,那在简单点,如你在大街上碰见一个美女,身材婀娜,前凸后翘,顾盼生辉,媚态横生,自己的眼睛似乎被定住了一样,在她身上流转,见色起意,起了贪恋之心,或许会臆想很多漂浮的画面,不一一而写,若是发乎情止乎礼的相遇故事,倒还罢。若是起了什么猥亵心,暗想什么巫山云雨,蝴蝶采花,则极卑极劣了。
看见绝世的美女起贪恋心,恨不得自己变成一件衣服,貼在她的身上,闻闻色香。而这时若是遇见村野陋妇,龅牙猴腮,臼头深目,灰容土貌,气质阴暗恶心,自己则不免起厌恶,烦腻,恶心,巴不得能有多远飞多远,觑见都要躲得远远的。若衣角不巧碰触一下,恨不得把衣角撕裂下来。喜美厌丑是很平常的,毕竟人都向美向善。虽然众生平等,善恶一体,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是我们都应该学尧的圣德仁义,而非桀的暴戾贪婪。我们都想成为光明俊朗的君子,而非阴暗猥琐的小人。
但是看待人事,应该以平等心去看,看见美的不起私念,看见丑的不起魔障,我自身自成一体,这个世界无论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高是低,皆无法影响我。我拥有自己的道,不被这个世界所影响,什么魔障恶念侵袭我,丑态妖念侵染我,但我永不屈服。宁魂飞魄散于十方宇宙之间,也不愿同邪念屈服。我在大海之中,宁愿丧身鱼腹,也不会绳营苟且。
世界有善有恶,有美有丑,其实世界也无善无恶,无美无丑,只是看你怎么样看待。我姑且不知道自己所说是对是错,只是很浅薄地谈了一下自己的观点。
佛家说:慎,对逆的境界生慎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等行为。《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的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很多人由于无明影响,与人相处间,别人不合你意,自己生气,恼怒,怨恨,便是嗔,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而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看得一知半解,简单来说因为嗔怒,起仇恨之心,厌恶之心,可能导致互相残杀,危国害家,这个世界很多犯罪的根源,其实莫不是嗔心。但我回到先前看待美丑来,对美容易贪恋,对丑容易厌恶,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而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便是因为无明,无明是什么。
无明便是痴。
其实一切众生从无量开始轮回的根源是什么,便是痴,何谓痴。又喻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已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佛家有一句话,愚痴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此类众生,没有经过圣贤因果之学,念头乱转,没有仁义礼智之念,缺少温良恭俭之行。街边遇一美女,起心私之,驰骋于云梦之中,暗想巫山之事,色授魂交’,颠倒衣裳,不可言喻,私里动作思想,如老树之根残杂的虫豸,神行可污,此谓愚痴之人。而光明君子之人,坐怀不乱,同寝不邪,终日慎独,战战兢兢,每日都在面临着深渊,恐坠入贪嗔痴的业海里,难可自拔。
又诸求财之者,能明之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路边拾遗不贪,不坑蒙拐骗,一切求财,总要经过正当的手段,而且每每以道义为重。而愚痴之人,为了求财无所不为,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伏。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
只要能求财,不分是非,黑白颠倒,无所不做,日就沦胥,世所浇漓,寡廉鲜耻,侥幸行险,忍心害理去做卑污无义之事,实在世所多睹,不一一而言。
总而言之,人因为愚痴,实在做出太多罪孽之事,不明白世间的道理,不知晓圣贤的学问,反而自作聪明。每每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似乎学富五车,纵横中西,但听其人之言,如鄙陋之蛙狂鸣。天热蚊虫嗡嗡,实不知如何记录,但也可能是我自己的无知,尚未知他人的大道,最后言之,对事物的看待每个人的观念不同,不必强求,也遭其揶揄。
乡间有虫,谓之蜻蛉,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然落之五尺童子调饴胶丝中,不亦悲乎?黄雀亦是,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然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今天我们人不是一样吗?受到贪嗔痴的蒙蔽,如列人网中的小鸟,然我们看不见天地的大网,于是乎如蜻蛉,皇雀,翱翔于蓬蒿之间,以为飞行之至,自以为聪明睿智,侃侃而谈,谁知一日生死,又入轮回,如置身淤泥中,难可上岸。但可悲其人不知自身在淤泥里,我们不知道自己在三界火宅里。我们不信生死轮回之事,我们不知因果报应之理,只知道过好自己,便是天大地大,那管什么因果业障,糊糊涂涂的一日又一日,一日又遭其殒颠,以为山岳崩薨,重于泰山,不过蚊虫折翼。
然死后的祭文中,仿佛东海枯竭,泰山绝顶,于是乎呜呼哀哉,伏为尚飨。都以为要上天,岂知又是轮回,受贪嗔痴蒙蔽的世人,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苏醒。我不知,我在梦中掉泪,醒来田猎欢喜,谁的精神能够气贯长虹,永生不败。然我又突然苏甦,哈哈大笑,十里之外的青草长到我的门前,我踱着方步,眉头紧蹙,此生此世,如何自处,尚不知归路。却面临着普渡还是自度,凡俗还是超度,谁给我答案,还是去青天白日间思悟。
鲁迅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就如今天我清洗墨迹凝固的砚台,砚台是绿的,但已经变黑了。犹如无明遮盖了人的清净本心,在世俗之中,沉沦堕落,身处不见光明的黑屋子中,昏昏昧昧。但是砚台经过清洗,还是焕发出了原本的光亮色彩。人亦一样,即使太多污心卑心沉杂在心里,使愚痴茫昧,但是只要经历清洗,还是有原始清净的本心。
即使此刻他们都处于黑屋子中,无知着茫昧生死的悲哀,但只要有几个站起来,就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众生一时愚痴茫昧,就决不说永远无法回到清净本心,因为正必胜邪,如同光所到过的地方,黑暗终将无所遁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