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第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安徽省宁国市全境发生严重灾情后,安徽省地矿局311地质队、华东冶金地质勘查院、安徽省第二水文地质勘查院纷纷派出地质专家奔赴灾区一线,克服道路中断、通信受阻等重重困难,昼夜兼程、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开展地质灾害勘查,摸排次生灾害隐患并给出专业方案。
简易就餐“到抗洪救灾一线帮助灾区弄清灾情,是地质工作者对灾区人民最有力的支持。”8月17日,身在重灾区的安徽省311地质队高级工程师朱训和告诉记者。
8月11日早上,“利奇马”台风刚过,宁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第一时间与安徽省311地质队取得联系,表示现在灾区紧缺开展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估专业技术人员。311地质队当即决定,以最快速度为灾区一线提供支援。
“越是困难的局面,越要发挥我们地质工作者的作用。”电话中,朱训和用略显沙哑的声音对记者说。11日上午,311地质队召开党支部会,决定由朱训和带队,5名工程师组建成抗洪救灾专家组,当天下午就开赴宁国市救灾一线。
深入调查专家组赶到市自然资源局了解了大概灾情后,匆匆吃了点东西,就分成2组,赶赴梅林、中溪等乡镇开始了地质灾害排查工作。
8月12日晚9时,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协调华东冶金地质勘查研究院派出地质专家赴安徽南部灾区支援。接到命令后,8月13日,该院院长王万林带队,立即赶赴全省受灾最严重的宁国市帮助开展一线地灾调查评估。
“我们不做预备队。”王万林向宁国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明了他们的决心。于是,他们一下车,就奔赴宁国市灾情最重、地质灾害发生密度大的南极乡、霞西镇、甲路镇灾区。
核查地灾8月13日下午,在本省灾情已经很重、院技术力量大部分已经奔赴浙江省基层一线的情况下,得知宁国灾情的华东勘测设计院(浙江建设)主动请缨,派出由原来留守在院部的专家组成7人特别小分队,带上仪器和2辆越野车,赶赴宁国市提供技术支持。
就在同一天,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的5人专家小组也来到宁国。他们除给予技术支持外,还送来了1.2万多元的救灾物资。
“地质人对灾区人民的支持,除了捐款捐物外,更重要的是发挥我们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查清地质灾害情况,避免进一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由于前期为宁国市做过汛前地灾核查,轻车熟路的二水人,直接深入到一线村组进行核灾勘查。
与此同时,各地的勘测机构也默默地为宁国市地灾核查提供服务。当得知地质专家携带的监测仪器设备可能数量不足时,合肥友城测绘为宁国市提供了2架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安徽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271地质队的李军如工程师正在其他灾区核查地灾,听说宁国灾情后当即捐款1000元。除了为专家组当向导外,宁国大地测绘公司还把仅有的一台带定位模块的无人机提供给专家组使用。
无人机测绘8月13日,王万林团队在甲路镇庄村村检查新增疑似地灾隐患点。放线、GPS定位、摆放仪器、测量松动层……不知不觉已经中午12点多了。由于山区断水断电,队员们拿着方便面、就着携带的瓶装水就算吃了中饭。当地村民得知后,第二天就送来了快餐盒饭。
8月14日,记者陪同专家组来到霞西镇上门村九十九道湾的泥石流现场。因为道路被洪水冲毁,越野车勉强行驶了一个半小时,就无路可走了。队员们背上沉重的仪器,爬了3个小时的山路才赶到灾害点。他们顾不上擦一把脸上的汗,也顾不上喝口水,就立即在地灾点跑上跑下现场调查、测量绘制现状地形地貌,对灾害形成分析评价,直到下午6时现场调查结束。他们通过调查发现,泥石流裸层仍然处在不稳定状态,建议当时临时转移的群众,暂时不要回家。
跋山涉水 跋山涉水同时,另一组技术人员到达甲路镇的石门村山脚下组山体滑坡点。这是一个新增的滑坡隐患点,山上坡体出现许多裂缝,小的十几毫米、大的已经达到几十厘米,呈不稳定状态。专家组针对隐患提出了加强监测、上部挖排水沟、适时工程治理等建议,并对在现场实施监测的村民,进行了培训。
第三组来到霞西镇霞西村仁自村口崩塌隐患点,这是一个老的隐患点,正在进行工程治理。这次台风强暴雨使该处隐患加重,通过现场调查,专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处置方案,并得到镇村干部的认同。
到8月16日,赶到宁国的专家增加到21名,查灾核灾进度有所加快。王万林告诉记者,专家组统筹安排,多支队伍同时深入一线,已经对130多个点进行了核实,提出应急处置措施。
地质专家们白天在野外采集坐标及地质数据,晚上回来登记录入内业数据,分析每个地灾点的发展趋势,明确排查重点要放在重灾乡镇、村庄和重要地灾隐患区域。
“我们希望通过点和面的结合,能在最短时间内摸清全市的地质灾害的概况。”朱训和坚定地说。
记者了解到,随着地灾核查“集结号”的吹响,安徽地矿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312地质队、325地质队和327地质队的多名地质专家将陆续来到宁国增援,届时全市的地灾核查工作进程会大大加快。(执笔:程棋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