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蒙,大家一定会想到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作品,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称号,回首60多年的文学创作,王蒙感叹,选择了文学,曾经的坎坷、失败、痛苦,反倒变成了最宝贵的财富,"生活跟我之间,我们扯平了。"
《王蒙讲孔孟老庄》是王蒙的新作品,这本书中,王蒙带领我们和圣人孔子、圣亚孟子、道家创始人老子、南华真人庄子以及特别会讲故事的列子做朋友,他通过生活中的经验、人生体悟把几千年前的圣贤经验、智慧、趣味、风度复活起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体会。
可能会有很多人说,现在都21世纪了,科学技术已经这么发达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些传统文化?还要学习古人的一些思想呢?在王蒙看来,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的遗传基因,它们就在我们的脑子里,就在我们的朋友、亲戚身边,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世界。
国学大师饶宗颐说过:
千万不要小看古人,我们的祖先其实是很聪明的,他们看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下,无论是逆境、顺境、太平盛世还是兵荒马乱,他们都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分寸,传统文化教给我们的,是能够如何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如何增长自己的境界,提高自己的本领。
而孔孟老庄告诉我们的,就是先贤们是如何摸索出一套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的方式、思路、经验和文化智慧。
孔子和《论语》
说起孔子,我们把孔子叫做“孔圣人”,他是一个可爱的老头,是一个懂生活的老头,是一个纯正的老头,是一个与人与人为善的老头,他总是在培养和教化我们,让我们拥有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并且教我们要积极地把这些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论语》《论语》在小学时学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
王蒙比喻,读《论语》是“如坐春风”,在他看来,孔子有对于个人生活美好的追,求他的话普通、自然、高雅、美好且易于理解,孔子相信我们每个人身上本来就有美好的东西,可以做得越来越美好。
孙中山先生就把孔子称为民主主义者。他宣称:“孔子总是引用尧和舜的话,因为他们不把帝国据为自己的世袭财产。虽然他们的政府名义上是君主专 制的,但事实上却是民主的,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赞誉他们的原因。”
孔子还有一句八字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不想碰到的事情,就不要用不被你所喜欢所接受的方法去对待别人。这八个字在联合国大厦里面也有,它是国与国关系的黄金法则,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孔子的教导具有普世性和巨大意义。
《论语》的现实意义
《论语》在今天不仅仅是一本书那么简单,它是一种传统,是文化的积淀,是有积极性的。孔子在《论语》中尽量回避或者不多谈属于彼岸的,或者死后的事情,他所说的是我们当下生活的这个社会和时代,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关注点放在现今的社会和生活当中,而不要把关注点放在以后或者死后的生活和世界。
《论语》的积极性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人要坦坦荡荡,人要时刻学习和成长,不能一成不变,孔子时时刻刻都在鼓励一个人要积极向上。只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们只要想做一个好人,就能成为一个好人,这种积极性是其他任何的传统比不了的。
孔子孟子
孟子被称为“亚圣”,他也说了很多有哲理的话,孟子非常喜欢的一句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特别善于培养和滋养自己的浩然宏大、正直充沛的精神气势和风格。
孟子小学时我们学过孟子的《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孟子看来,人生有时候就是会碰到这种两难的处境,又想吃鱼,又想吃熊掌,但二者不可兼得,只能吃一样的时候,孟子选择不吃鱼,吃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分析,人生有时候,要想活着就要违背自己的理念、违背真理、违背原则,而你、如果想要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就有可能会牺牲生命,这种情况下,孟子会选择牺牲生命。有些东西比生更重要,有些东西比死还令人厌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也是孟子的观点,这个观点非常普及,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不论是政治,还是军事,不论是创业,还是求职,都会结合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方面。
天时指天气、天象、时令、季节;地利,指有利的地理条件;人和就是能团结多少人,达成最好的合作。这几句话可以得知,人的事情首先决定于人的因素,其它的地形、地物、天气、时令好不好或者有没有利,这些没有人的因素更重要。
我们以三国为例来看:曹操靠的是天时,三国鼎立时期,曹操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占的是地利,因为他有长江这道天然的防线,水军颇有优势;刘备占了人和,他在团结人的方面有相当的修养和成就。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充分地利用了地利,利用了对长江气候、风向的了解,用火攻打败了曹操,孙权的胜利是天时加上地利加上人和,而曹操仅仅靠天时,所以赤壁之战曹操一败涂地。
孟子是先秦浩渺文学中医科璀璨的明珠,他承古人思想,扬千年文化,研究和学习孟子思想,是一种心的交流,也是一个民族的内心呼唤。
《孟子》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最有名的说法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像不像绕口令,“道生一”,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千世界,一就是道,道就是一,没有道,世界就是一片乱七八糟儿,而它又是一个统一的世界,所以道就是一,一就是道。
“一生二”,有了一,就有了二,就有了对立面,一生二,太极生了阴阳,“二生三”,有了两样就会生出三来。以男女为例,男女结合,就生出了三,生出了孩子,“三生万物”,这么生下去,万物也就都有了。不管是动物、植物,这些所有气候、环境都是在相互作用下的,所以老子把道看成是一。
老子老子的《道德经》据说是在他出函谷关的时候写的,当他准备骑着青牛四处云游时,在函谷关被强迫留下,要求他把把学问写出来才放他走,于是老子写成了《道德经》,虽然仅仅5000多字,但是非常的深奥,就连黑格尔看了《道德经》,都佩服老子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老子还有很多特别的地方,一方面,他的作品发行量大,全世界印刷发行最多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另一方面,历史上对老子的描述非常神秘,有人说他生下来就是老人的样子,在史记里面有一段关于孔子见老子的描写,“孔子去拜见老子,被老子教育了一通,说孔子说话太多,样子太骄傲,应该低调再傻一点就好了。”而孔子却说,他和老子聊了那么久,不知道他是个什么人,觉得他像龙一样,一会这样,一会那样,让人琢磨不透。所以老子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我们学过的一段文言文,灾祸坏事有时是好事的一个兆头,当我们遇到困难、遇到灾难时,受到挫折时,不要伤心、不要恐惧,因为在困难的时候往往隐藏着转机;而一次次好事、一个个胜利的好消息也可能埋藏着灾祸。
把这句话引申一下,其实可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胜利依靠失败,胜利从失败的经验总结中成长起来、成功起来,使我们获得成果,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
老子的一些思想和高论,总是让我们能够高瞻远瞩,多看几步,多走几步,然后对自己的人生富有信心,这样才能使人生最终获得胜利和取得最高的成就。
《道德经》庄子
《逍遥游》是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开头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的特点,一是奇:就是奇怪、奇特,他和别人不一样,恨不得一说出来就先在这世界上占上一块位置;二是通:他讲什么都是相通的,他讲大的、小的,都是在讲通的道理。
庄子开篇叫做《逍遥游》,他把人生说成逍遥,庄子希望的人生是逍遥自由的,也就是古代圣贤心目中的自由,不受外物的限制、不受束缚、自得其乐,想到哪儿做到哪儿,全凭自己的爱好,使自己愉快自由发展,使自己满足。
庄周梦蝶很多读者说庄子的书中有很多段落是美文的巅峰,他的思想巧妙、认识深刻、语言雅致、观点新颖、读了久久不能忘怀。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就是著名的知鱼之乐,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庄子认为鱼是快乐的,因为庄子主张逍遥,所以在它看来,鱼的快乐就在于自由逍遥。这个故事再引申一下,就可以联想到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这个谐趣园有一座石头桥,叫做“知鱼桥”,名字就是从庄子的这个故事中来的,我们只要上了这桥,就知道鱼的快乐了,可惜的是,我去颐和园游览时,不知道这个典故,否则一定要上桥起体会一番。
庄子的很多思想都是非常有智慧的,他用故事的方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一物降一物,当我们盯着比我们弱小的东西布下罗网,想达到目的的时候,很可能有更强大的势力盯着我们,想把我们收进他们的罗网消化掉。
庄子这种独特的观察生活的角度,给了我们独特的方法,让我们在故事中体会到深深的含义。
阅读这本《王蒙讲孔孟老庄》,从《论语》中我们学会为人处世的规律,可以促进工作的积极开展;从《孟子》中学会不忘初心,做事需要守住原则和底线;从《道德经》中学会看淡人生起伏,帮助我们站得高,看得远;从《庄子》中学会销售自在和快乐,找到精神的寄托。
让我们跟随王蒙先生读懂经典,和先贤做朋友,把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