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人们往往想收获点什么,最好是能get到作者的某个重要的点;去吃一顿大餐,除了填饱肚子,大家更期待美食能够带来的愉悦。跑步,跳操,跳绳,更多的是让你身材更紧致,运动产生多巴胺,同时也让人感到愉悦。很多事情,大多有一个套路,当脱离这个套路,事情就不太好把控。
当我翻开朱岳这本《说部之乱》的时候,其实是很讶异的,因为在此之前并没有特意去查这本书的内容以及作者,以为就是大多数小说。结果我看到了“小说控制人类造成的末日危机;文学阅读可以转化为战斗力的微型宇宙;词语之间的战争与玄秘境界;迷宫制造大师之间的疯狂竞争……稀奇古怪的发明、志趣诡异的怪人、子虚乌有的历史事件……”小说的风格特别独特,充满想象力,创造了—个个怪诞而富有诗意的世界。
第一次觉着看书其实不需要“看懂”,也不需要去“了解”,只要有趣,一切就这么自然而然发生了。
当我看到这篇(你们可以感受一下,篇幅比较短),脑洞都要飞啦。至于作者想表达什么,似乎并不重要呀。
说说我最喜欢的这篇《原路追踪》:
这是一个只有一种植物——仙人掌,两种动物——灰熊和兔子的世界。人类也只有几种角色——刀客,巫师,女人。刀客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最幸运的结局也不过是活着抵达地狱;刀客娶了女人,可以当巫师,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女人求爱被拒绝之后会蜕变成非现实的东西,蜕变成一个梦;最终的结局无非就是这几种。
有趣的是在这个世界,唯一能让你变强的方法,就是阅读文学作品。具体来说的话就是小说,散文,诗歌。你读到的文学作品越多而且越好,你的战斗力就越强。文学作品甚至是货币,可以拿来购买其他服务。你的刀法,剑法,能力,购买力,一切都是依照你所阅读的文学作品来体现的。如果你生病了,念一段对口的文学作品,就可以痊愈了呢。
在这个世界里,文学作品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追忆似水年华》好过博尔赫斯以及艾伦·坡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又远远超过《超人》漫画,《丁丁历险记》之类的。简而言之,这大概就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怪诞又有趣,难以想象的脑洞大开。
另外有篇《写作计划》也特别有趣,里面列举了15种终其一生可能都不会被实现的写作计划。当然一切都是脑洞。有“续章小说”读原著的第一章,然后自己续写一章,接着读原著第二章,然后再续写一章,以此类推;有“小说麻将”,在每张类似麻将牌的牌面刻上一个小说段落,一个微型段落,,谁手里的牌最先凑齐一篇完整的小说,谁就和了;还有所谓“往复翻译”计划,先请一位不懂英语的中国人胡写一篇小说,然后由一位英语牛叉中文底蕴也超棒的人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再由一位精通中文的英国人译成英文,再由中英文造诣很高的老先生将其翻译成中文,然后就可以出版了……。
如果一个人的心思有10分的话,大概能写出来的有5分就不错了。每当看到这种短篇,这些脑洞,就特别好奇真实的作者脑洞究竟有多大,真实的作者那是得多有趣,才能输出这些文字。
跳出那篇奇幻的土壤,最接地气的莫过于书最末“后记”的部分,可以作为对这本小说的几则附注,也是作者心中重要的感悟,由此摘录几条我读了之后特别感慨的内容。
1,在经世与娱乐之外,还有一种单纯为了审美的问下,它比娱乐文学严肃,但不像经世文学那样有着特别的目的性。
2,在我看来,重要的是通过写作能舍弃些什么,而非得到些什么。
3,阅读所实现的不仅是作者与读者间意识的交流,还有意识与无意识的交流,无意识之间的交流。有时候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一本书,却无法说出理由。
4,“自我”有许多层次,可以说每个人有其各自的自我,但所有自我又有某种共性,这种共性可以视为最基本的自我,也就是将“我”与“非我”区分开的东西,隔开“我”与“非我”的并不是我们的皮肤,而是恐惧,才有“我”。当快乐和勇气达到极强的程度,就会“忘我”或“无我”。
5,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不是让自己变得就像这世界,而是把自己当做一个世界来改变。
6,创造者的本分是使一事物从无到有,其他事情可顺其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