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任性、耍赖、一根筋?对不起宝贝,原来你在秩序敏感期

任性、耍赖、一根筋?对不起宝贝,原来你在秩序敏感期

作者: 徐贵明 | 来源:发表于2019-05-20 16:55 被阅读0次

    作者:谢雄娟  来源链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通过对幼儿的大量研究发现,0-6岁的幼儿有九大敏感期,0-2岁是宝宝秩序敏感期形成的重要时期。秩序是生命的第一需要,没有了秩序感的儿童就像在森林中迷路一样,找不到方向,这种迷失感会制约着儿童的行为,带来负面情绪的同时甚至会产生疾病。如果家长和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时期的特点,则会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规则意识等,给孩子带来受用一生的好习惯和好品质。

    请不要“粗暴镇压”执拗儿童

      【案例】

      奔奔放学回家,习惯把自己水壶拿下放到固定的挂钩上,可是他突然发现没有带回,就开始哭,边哭边喊,“我要水壶”。妈妈和外婆一个劲儿地开导:幼儿园放学了,老师回家了,水壶拿不出来,明天再去拿。“不行,我就要我的水壶!”奔奔哭闹了一个多小时,都没有停止。最后妈妈提议去买一个新的,他却强调,要一模一样的。一直闹了两个小时,幸好妈妈买到了同一款水壶,挂到固定的挂钩上,奔奔才算安静下来。儿子的倔强和执拗让身为小学老师的妈妈头疼不已,并归咎于“和他爸爸小时候一个样,就是倔!”

      类似于奔奔这样的情况,家长往往会把事情归结为遗传,或者爷爷奶奶过于宠爱,甚至有时抱怨摊上这么一个倔脾气,真是无耐又倒霉。其实,在儿童成长的敏感期中,执拗并不稀奇。

      0-6岁的幼儿要经历几个重要的敏感期,只是因为个体不同,时间先后和表现程度不尽相同。案例中的奔奔开始处于执拗的敏感期。我们需要知道,执拗的敏感期,来源于他的秩序感。“奔奔的水壶”“固定的挂钩”是一个儿童式的电报语告诉我们秩序感的来临。一个正确而果断的秩序感已经在奔奔这里实现“内化”,当这一切成为习惯和自然,就奠定了他的文明基础,这一步将深刻地影响孩子未来的命运。

      通常执拗敏感期是伴随着秩序敏感期出现的,而且往往与完美敏感期同时到来。奔奔的心里是有秩序的,“奔奔的水壶”一定是挂在“奔奔的挂钩上”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这个秩序。当水壶没有带回时,这一秩序就遭到了破坏,奔奔开始不安、哭闹、“任性”、难以理喻,当提出重买时,奔奔要求完美,提出必须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水壶才是“奔奔的水壶”,直到按着他的程序走完,“战斗”才停止。

      那么,怎样引导、帮助执拗行为强烈的孩子呢?

      【对策】

      鼓励孩子完整做完一件事情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是孩子独立意识强烈凸显的一个阶段,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就要让“自我服务”不偏离“自我意识”,孩子的执拗便会自然地逐渐消失。如果强迫压制他的执拗,将会“内攻”,执拗一旦“内攻”,便长久酝酿在孩子心里,甚至终使孩子成人后性格执拗。因此,对孩子的执拗强烈行为,要多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孩子有了秩序感,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加强,开始什么都要自己做。只要情况许可,尽量促使孩子“如愿以偿”。与此同时,开始有意识渗透和鼓励孩子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做完,如整理书包,书包里要装上哪些“宝宝的东西”,培养孩子出门自己带上需要的东西,给他提供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同时也在培养孩子今后的责任感,让孩子自己养成玩具玩完后归类、放好的习惯,做事有始有终;吃完饭的碗自己送回厨房;洗干净的袜子自己放回抽屉里,如自己穿外套、穿袜子鞋子等。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一定记得夸奖。3岁左右的孩子能把事情做完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一敏感期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家长、老师的任务就是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就是爱,在培养做事中促进幼儿不断发展。

      家长和老师要学会变通

      在执拗敏感期期间,秩序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但最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切不可硬碰硬,需要想一些方法,通过安抚和变通的技巧,拥抱、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巧妙诱导,灵活处理。我们可以这样:奔奔,你听,钩子怎么在哭啊?妈妈问问它,为什么哭?哦,原来钩子很孤单,我们想个什么办法帮帮它,不让它孤单吧?孩子会被问题诱导,会去关注钩子,会去搜索其他替代目标,最后他会建议用小书包,或者旧奶瓶等挂在钩子上的方法,不经意间弱化了执拗。我们还可以这样:每天下午六点钟,闹钟都会提醒奔奔做什么?哦,“小小智慧树”在等我们,今天又会是什么故事呢?用孩子喜欢和关注的事情去转移注意力。我们还可以故意当孩子的面打个电话,“是吗,果果你们都在楼下骑自行车了,好玩吗?一会儿我们也下来玩哦……”家长和老师要明白,不应过多强调要孩子听话、顺从,更切忌用打骂来处理,限制他们的“淘气”行为,这对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让孩子多“体验一下”

      幼儿需要自我发展,在一个环节中发展自我,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孩子喜欢什么事情必须要按照他的意愿进行。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顺势利导,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过分干涉他,让他自己来。有些事情明明知道孩子不可能做好,也让他体验一次。不要过度压制他们来度过执拗期,同时,通过体验来帮助孩子成长,如大鞋子装小盒子,孩子的大小意识薄弱,他会通过尝试和体验,发现不行再重新找大盒子,直到把大鞋子装大盒子,小鞋子装小盒子。在一旁的大人一定不要做过多的“帮助”,在孩子们没有尝试失败之时就告知“这样不行”,家长和老师也一定要学会期待,学会静待花开,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尝试,去知难而退,去改变方法,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尝试和体验中悄悄度过孩子的执拗敏感期。

      孩子的成长是个心理历程、心路历程,有了父母和老师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就会顺利走过这一段。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未来再有这样的经历,心理历程就会短些。(作者谢雄娟,系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环城幼儿园园长)

    【相关阅读】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到了宝宝从出生一直持续到两岁多是对秩序最敏锐的时期,因此她提出秩序敏感期理论。她认为当秩序敏感期到来时,孩子往往表现得非常“固执”,而正是对秩序的追求,使他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每个位置上的事物,从而达到和环境的融合。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

      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

      幼儿在秩序敏感期的表现

      1—3岁,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可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3—4岁,幼儿会出现追求秩序完美的关键期,可称之为完美敏感期。接着,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并且逐渐从服从规则转变为能把一些生活常规内化。

      到了5岁之后,由于幼儿对秩序关系的感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入,会对时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别关注。当他们画画时,会注意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比如近大远小等;当他们搭积木时,也会注重空间结构的美感,等等。因此,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审美的敏感期。

      秩序感对幼儿有多方面影响

      人生初期出现的秩序敏感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热爱秩序是幼儿的一个特点。对于幼儿来讲,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就像呼吸需要空气一般,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快乐,这种快乐意味着一个人对他自己环境里的所有细节方面都能支配。

      秩序感是个体生命中对道德发展有奠基作用的早发性情感,是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源泉,是心灵的某种秩序或结构。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幼儿,已经开始关注和认识外在事物间的规则关系,并按照他们所理解的关系来组织和应对周围世界了。这种对外的秩序感为他们发展出道德意识奠定了基础,因为道德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所建立的各种规则。正是在秩序敏感期,幼儿开始接受外界给予他们的、渗透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这标志着幼儿接受道德法则的开始,预示着道德的萌芽。

      人的智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幼儿在其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的。秩序敏感期同样如此,如果把握得当,也会为开启幼儿的智慧打下基础。在人的思维发展起始阶段,智慧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基本的结构秩序关系,这使得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幼儿主要表现为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事物,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往,使动作慢慢协调起来。秩序感会帮助孩子进行初步的思考和逻辑因果的推演。如果在这一阶段幼儿能够获得良好的秩序感,在之后的运算阶段才会顺利地形成对比、分类、序列等具体的思维形式。否则,就会为其将来的智力发展埋下隐患。(常晶整理)

      《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10日第2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任性、耍赖、一根筋?对不起宝贝,原来你在秩序敏感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tl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