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在我这有限的人生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可能就是萧红的《呼兰河传》。第一次知道这本书还是在幼年时,小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祖父的园子》,文中的“我”和祖父之间的相处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乡下农村的外祖母。我在课文下方的注释看到了这样一行字———“本文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从此,我就将这本书放在了心上,我想着,无论如何都要读一遍这本书。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竟然上了高中以后才如愿以偿地读到这本书,说起来真是令人羞愧难当。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是真的被惊艳到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这句话一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心脏。该怎么形容这种语句呢?对!我突然想到一个词,就是“孩童”。一种近似孩童一般带着稚气又直率的口吻去说冬天是多么的冷啊!真的是太对我的胃口了,我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一路畅快不带停顿地读了下去。
从那以后,萧红一跃成为我最喜欢的女作家之一。那段时间刚好临近高考,由于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太大了,我甚至决定专业报考时报考中文系。可天不遂人愿,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发现供我选择的专业中并没有中文系,只好不了了之。
言归正传,书里写的是萧红的童年,语言淳朴而又自然。通篇虽然都在描写家乡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以及童年趣事,但仍能从中看到在当年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地区的乡村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冥顽不化的愚昧。作者的文笔简练,又带着一点粗鲁的直率,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追忆自己的童年和家乡,很自然地流露出属于孩子的情绪,给我一种很强的真实感与代入感。孩子的世界本应该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战争似乎与他们没有很密切的关系,但我从字里行间却总能体会到那种沧桑、萧条的感觉。
我个人的观点是读一本书,要结合这本书的作者人生经历和当年的时代背景,才能更深地理解作者想要借此书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萧红在当时可以说是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的,她敢于抗争命运,当周围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她时,好在她没有屈服,好在她当时遇到了鲁迅、萧军、端木蕻良等人。尽管其中萧军在后来饱受众议,但他在那个时候确实给予了萧红依靠。虽然最终她还是在三十多岁时香消玉殒了,但她在文学界却留下了一抹抹不去的灿烂的光辉。
萧红在我们旁观者看来,她的一生似乎是颠沛流离,悲苦无依的。但当事人却并不这么认为,她曾说:“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她追求自由,追求自我,她不后悔。也许她也曾感叹过,但我们不得而知。毕竟作为旁人,我们无法对他人的人生作出不负责任的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