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听到别人说“凡事要有利他之心”时,心里就会不自觉地泛起一股浓浓的鸡汤味,那感觉就像受到了强行说教。多年后才发现,这种未经审视的感觉和认知差点让自己错失个人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力量。
这力量强大且坚韧,缺少了它,我们人生的成就和幸福可能会大概率地被限制在某条水平线之下;而一旦拥有了它,我们便能解开那道限制人生可能性的“枷锁”,做成很多自己无法想象的事情。

这并非夸张,而是事实。很多人之所以感受不到这种事实,是因为他们只是简单地接受了“凡事要有利他之心”这一结论,并不真正清楚它的深层含义。所以即使他们脑子里知道这个道理,但心里并不真的认同,更别说发自内心地去实践了。如果你此刻在面对“利他”这个观念时仍有挥之不去的鸡汤感,那不妨听我细细拆解,好拂去你头上的这朵乌云。
许多人之所以不愿意真正地接受利他观念,是因为这个观念与我们的天性相违背。对于大脑来说,简单、直接、快速、确定的事情是它的最爱,而利己之事几乎满足上述所有条件。相对来说,利他之事通常需要先绕个弯儿。
它需要我们先付出,甚至是无条件地付出,有时还要面临一些损失,忍受一些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这会使大脑不自觉地产生抗拒,所以很多人即使知道这个道理也很难真正走出这一步。然而,利己之事让我们得到了眼前的好处,却让我们失去了更大、更长久的好处——力量!

这么说或许会让人有些费解,不过,看几个简单的例子你就会明白。比如我们常说:为母则刚。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就会天然地对孩子有责任感、有保护欲。在为人父母之前,我们可能看到一只蟑螂都会吓得跳起来;但在成为父母之后,我们也许能冲向一辆飞奔而来的汽车,把孩子抱到一边。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爱就是一种强大的利他力量。
当然,有人会说孩子毕竟是自己生的,换作其他事情不一定行得通。20世纪80年代,稻盛和夫为了参与日本通信市场的竞争,每晚临睡时都会问自己:“你参与通信事业,真的是为了国民的利益吗?没有为公司、为个人的私心吗?是不是想出风头、要引人注目呢?你的动机真的纯粹吗?没有一丝杂念吗?”如此反复自问自答,不断审视自己的动机是否至真至纯。
经过整整半年,他终于确信自己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才着手建立DDI公司,与当时几乎处于垄断地位的NTT公司展开竞争,最终在蚁象之战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使公司业绩出人意料地快速攀升,形成与NTT分庭抗礼之势。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这种毫不掺杂私心,全心为国民谋福利、做贡献的利他态度,那就是无欲则刚。
这里的“欲”,当然是指个人私欲,这种欲望本身没有什么不对,它是我们个人成长进步及办企业、做事业的原生动力。但如果没有超越私欲的利他力量,我们就会在遇到重大选择时变得目光短浅,患得患失,因而变得软弱无力,无法做出真正正确的决策,最终使个人或企业发展受限,甚至陷入困境。
而一个人要是能放弃自己的小九九,能发自内心地为社会发展、为人民福祉去做事,他就会真的充满力量,完成难以达成的任务。正如任正非先生在2019年1月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们不是上市公司,不是为了财务报表,我们是为了实现人类理想而努力奋斗。”可见华为的企业动机里有心怀天下的利他思想,这种思想也是其排除万难的力量支撑。

这也是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的原因,他们心里装着人民和国家。正因为爱得深沉,所以当家园遭遇灾难时,他们拼了命也要去拯救、去保护。而那些贪生怕死之徒就缺乏这样的力量,他们的目光只局限于自身,甚至只关注个人的荣华与安逸。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很少会遇到像革命先辈那样需要牺牲自己生命的时候,但利他心同样是我们最大力量的来源。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当我们陷入困境感到无力时,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做这件事情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不是因为过于在意个人的得失?是不是太希望自己能凌驾于他人之上?……有了利他力量的加持,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他人所称的“格局”。

所以,利他的本质是爱,它的力量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这个世界爱得有多深、爱得有多广。无论是“为母则刚”,还是“无欲则刚”,实际上都是因为情怀和胸襟超越了个人、小团队,是一种面向大集体的爱。
有了爱,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成就。
正如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说的:“幸福即贡献感。”也如稻盛和夫在《心》中说的:“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世间的幸福之法和成事之法,无不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