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ec2620d09a5427f2.jpg)
我们追求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该体现出美好的教育愿景:⑤让每一个中学教育教学活动都为了培育具有“生命”的完整个体;⑥让中学每一次评价的目光汇聚“育人”与“融合”;⑦让每一位中学教师形成综合育人意识指导下的融合课程的执行力;⑧让中学管理每一份领导力(校长、中层、班主任等)都成为沟通校内外协同机制的基石。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ff8872a7311048d9.jpg)
教育愿景5:让每一个中学教育教学活动都为了培育具有“生命”的完整个体。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五育”因素(把世界作为自己的课堂)。教师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聚集、渗透各育因素,即在进行某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其他各育因素,努力消除教师们的“壁垒观”,做好学科“分内之事”的同时要明确“直面全人”。
要具备运用综合学习(如语文、数学等)策略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融合课程无法靠单一学习方式实现,每一次教育活动都要尽可能根据情境综合采用体验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来推进。教学活动在传递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体现育人性, 适时开发学生劳动能力,在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美的体验,以此来实现教育的“完整性”。
教育愿景6:让中学每一次评价的目光汇聚“育人”与“融合”。
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育评价体系,扭转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班级、教师,单纯以开名校、升重点比例评价学校的现象,破除“唯分数”“唯升学” 错误评价导向。评价要从“育人”和“融合”两个方面来考察。
“育人”需要关注课程教学多大程度上从知识教学、内容教学转移到学生学习上,包括课程目标能否聚焦核心素养,教学过程能否坚持学习中心,活动设计能否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融合”主要在育人方式上体现整体育人的本质,不仅追求育人效果,还要关注育人过程,包括学校课程中“五育"在数量、层次上的均衡性;在建制、发展机会上的平等性;以及“五育”在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理念渗透的整体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05c9c803f8abf1a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e22f2c5596b34f1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65eeafffdab9170b.jpg)
教育愿景7:让每一位中学教师形成综合育人意识指导下的融合课程的执行力。
“五育融合”归根结底是要下沉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是“五育融合”的实践主体,教师能否胜任关系到“五育融合”的成败。一旦“五育融合”成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新常态,作为承担“五育融合”的主要责任人,教师自身要有“五育融合”的融合意识、融合勇气、融合能力和融合习惯。
学科教师要有“五育融合”的“教学新基本功”,既要善于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充分发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综合性的“五育效应”,也要善于融合利用各育的育人资源,实现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融台之中的新型教学方式。
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全新的教学团队,从共同的教育理念出发,实现不同学科、不同教学方法的融会贯通。教师之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取、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团队合作,形成多角度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实现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育愿景8:让中学管理每一份领导力(校长、中层、班主任等)都成为沟通校内外协同机制的基石
在共同体中,领导力不是领导者个人的所有物,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属于群体,是共同体的一个方面,且只能共同体存在的条件下得以维持。“五育融合” 实践中需要领导力发挥整合校内外资源、创建协同机制的作用。需要利用领导力强化“五育融合”顶层设计,利用制度优势自上而下搭建五育融合的行动框架,对统一认识、明晰权责、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高政策落地实效有重要意义。
促进学校内外、体制内外资源的深度融合,建立“五育融合”服务平台和协同机制非常重要。建立系列新型教育服务平台和沟通协同机制,有效打通资源壁垒,汇集分散割裂的“教育力”有效促进体制内外及学校内外各类资源的深度融合。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2b19159a90ba557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