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观从人类历史的开始的那天就存在(还记得我说过人类历史的开始源于主客体分离吧!)。在人类历史早期,人们主要以感受客体为主,更多获得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所以,在人类眼中,自然也有善恶。比如白天暖暖的,亮亮堂堂的,舒舒服服的就是好,黑夜就反之。春夏万物繁荣,秋冬就反之。适度的降雨就好,暴雨洪水就反之。所以早期的神话存在正邪二元对立,便是人朴实善恶观的反映——有利于自己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过上了范围越来越广的集体生活,在大自然面前也不那么自卑了,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安安稳稳坐下来审视人自身——包括把自己的思考客体化,系统化,目的化(也即是理性的开端),也包括探索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更好(伦理学中的善恶)。
这让我想到了文明为什么集中出现在北纬37度,这种四季分明的地区(具体可以看《枪炮病菌与钢铁》)。至少分明的四季给了这地区的早期人类以丰富的刺激,促使他们在丰富的感觉经验上,快速进化到理性的思维方式中。所以养小孩子也是如此,别看一两岁的小婴儿看上去啥也不懂,大人也要常带他出门转转,感受四季,接个地气儿!还得尽可能用丰富的语汇和他交流,向他描述周遭的世界~这样他长到理性思维的年龄才“有物可思”,不会变成 “狼孩”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