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思考的问题:
想学的东西很多(1、专业知识:新媒体营销、渠道营销。项目类:项目管理、财报分析。2、生活类:写作、摄影、食品健康、健身、烹饪、育儿知识……),但每个都学不透彻,感觉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掉一个,影响持续学习的信心。
如果用框架来解决,两个框架
1、降低预期,聚焦核心项目。
2、梳理有效学习闭环,保证闭环链条完整。
1、如何降低预期,聚焦核心?
首先,学习本质上是由痛苦和焦虑驱动的(至少对我个人如此),因而解决“痛苦焦虑”是我学习的动力源。学习选项上就有了取舍的依据,和痛苦焦虑相关的部分:
专业知识,如新媒体、渠道营销、公司财务。因为与我的职业发展相关,职业发展与经济来源直接相关。
思维和决策。学习思维方法和决策,是提高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途径,生活工作中我们面对的问题层出不穷,每天面临如何Get the job done,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Problem Solver,希望问题到我这里结束,并且我乐于帮助解决他人的问题,为他人的困惑提供思路。
其次,与痛苦和焦虑无直接关联的部分,自然优先级就向后排。
根据以上优先级排序,来决定投入的时间资源、精力资源。
2、如果用一个框架来拆解问题,这个框架可能是“有效学习过程的闭环”。
这个闭环是这样:
知识输入——理解消化——输出(讲给朋友听,写成文章)——获得反馈——补足和修正——周期性复盘——温故知新——输入新知。
梳理好闭环结构,接下来讨论如何确保链条上环节的完整性,补足缺失的链条(如反馈链条缺失,复盘回顾缺失)。
针对学习中“缺少反馈”的问题,通过“分享输出-获取反馈”行动:
1)讲给朋友听,能否说清楚、讲明白?很多时候认为自己学会了,跟别人讲还是讲不清,或者别人一个问题就被问倒了,都说明还没掌握到家。“以教为学”来检验学习效果非常有效。
2)遇到的知识阻塞,不同的时间、场合“重复研习”。同时通过与朋友交流,组织语言输出,获取不同的观点和视角。
3)输出文字。将读书心得体会整理成文章,相较谈话,通过写作,完成有逻辑的思维整理,成篇幅的输出。
4)碎片输出。只言片语也随手分享在朋友圈、微博,只要记下来输出就有痕迹,比读过就忘掉多迈出了一步。
带有目的性的学习。
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对我个人是对症下药。作为乖小孩,常常被父母老师教导,做事不要太功利,学习也不要太功利。
回到学习本身,我还是相信学习的本源驱动力来自“痛苦和焦虑”,有痛苦和焦虑,内心产生困惑和疑问,急于寻求解答,这是学习的契机。所以年轻人,还是要有点野心,特别是事业上的野心。极强的目的性也产生于目标感,如果目标非常清晰,那么你做事一定带着极强的目的性。即使路途周折,也终将到达。
求学时代的我们很难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性。就像我讨厌数学因为不知道学这些很难的东西干嘛用,就像有人讨厌英语认为自己未来也不出国学了干嘛用。但等你长大了,发现学的这些东西,在某个时刻忽然派上了用场。某些学科的思维,一直在深深影响着你的思考和做事方式,在你不自知的情况下。
所以,小时候是打基础的阶段更多应当“不问目的”,而成年人的学习应当抱有更强的目的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