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站起来喝水,瞥见前座的同事正在往QQ对话框里飞快打字,看那头像,分明是在给我留言。我以为他要跟我说什么重要的事情,结果收到信息一看,只是问我某个流程要怎么走。我哭笑不得,这明明转个头问一句就行了,你码那么多字不辛苦吗?我也不QQ上回信息,直接跟他说填某个表找某人签字。
我后来发现办公室里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明明工位紧挨着,两人之间就只有一块玻璃板的距离,低头不见抬头见,但他们就是不喜欢开口交流,他们似乎特别依赖QQ、特别喜欢打字。隔着一块玻璃板聊Q,这倒也是别样的风景。
我恰恰相反,对那些不涉密又不敏感的事情,我直接开口说;如果离得远就站起来喊一嗓子——都一个办公室,还能离多远?在我这里,沟通方式的优先级是这样的:面对面沟通>电话>QQ和邮件。对于座位相邻或者同一个办公室的人,我觉得直接说话是最省时省力、最高效的沟通方式。隔着一块板聊Q有意思吗?
我想了一下,这是因为人们在选择沟通方式时,使用了不同的标准和原则。在工作中(甚至其他更多场合)人们选择沟通方式的原则大体可以归纳成两条:一是“最大效率”原则——哪种方式效率高就选哪种;二是 “个人舒适”原则——哪种方式让人感到舒服就选哪种。
我偏爱口头沟通,是因为我采取了最大效率原则。口头沟通的双方是同步的,反馈是即时的,而且除了语言本身,说话语气的轻重缓急也在传递额外的信息。如果是面对面沟通,那传递的信息就更丰富了,因为同时还有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出来,这种情况下交换的信息量大、解码准确、省时间,相对而言沟通的效率最高。QQ、微信和邮件的沟通是异步的,且只能从文字本身去理解信息,缺乏非语言的信息来辅助理解,相对费时间、费力气,效率较低。
并不是每个人都时时把效率摆在第一位,所以会有人选择打字聊Q,而不用口头沟通——他们采用了个人舒适原则。我们活在互联网时代,办公室里一人一个格子,长期面对电脑,人机交流对有些人而言更习惯、更舒服,人际的口头沟通反而觉得别扭。此外,有些人个性就是比较内向、羞怯,他们尽量避免人际接触,QQ和微信自然就成了避风港。当然,也不排除有人看你不爽,宁愿牺牲效率也不想跟你搭话(呵呵~)。有句话说“距离产生美”,其实距离不仅产生美,还产生安全感和舒适感。
仔细想来,我最早是采取个人舒适原则的(也不知什么时候改成奉行最大效率原则)。以前做外贸的时候天天发邮件。有一次要和客户澄清个问题,邮件往来了两天都没搞定。老大急了,拍桌子:“扯那么多邮件干吗?打电话呀!桌上的电话都开通国际长途的,打呀!”我为什么没想过要打电话呢?因为那时胆子小,怕跟客户对话,对自己的口语也缺乏信心,所以用邮件感觉比较舒心和安全。后来发现自己是犯傻,公司花钱给你练习口语、练习沟通——多好的机会啊!
最大效率原则也好,个人舒适原则也罢,都是个人的选择。不过我后来对个人舒适原则保持警惕。
我之前也管过几个人。有急事请假,打电话肯定比发短信效率高吧。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短信,那就是明显的个人舒适原则的做法。而我最烦的就是发短信请假:第一,我不可能时时盯着手机;第二,他们的事由常常是“家里有事”之类的笼统说法,根本没法判断是否应该批准;第三,他们似乎以为只要发了短信就等于请假成功,也不管你是否看到、是否同意。拜托,那不是请假,那是报假,一副无论同不同意都得给他批准的样子。
奉行个人舒适原则,还有一种很让人头痛的:用微信发语音。在我看来,这实在是缺乏对人的诚意和尊重(除非你是我老板,我领你发的薪水)。用微信发语音对自己是很方便、很舒服,但是对别人可未必。一来,不是任何场合都方便听语音;有时不方便马上听,只能先放着,过后就忘了,人家还责怪你。二来,有时会变成一道听力练习题:一遍听不清晰,还得反复听几遍。总之,收到微信语音的一方肯定费时费神还费力。这相当于把你的沟通成本转嫁给对方去埋单。我觉得,一个明智的人不应该占这种便宜。
所以,采用“个人舒适原则”能让自己感觉舒服、有安全感,但别人是否也如此呢?这个就要多留心了。
我建议,如果你的沟通采取的是个人舒适原则,还是尽快向最大效率原则转变的好——早晚都要这么做的。因为你的时间会越来越稀缺,越来越昂贵,到时若要划算就必然要追求沟通的效率——除非你一直没长进。看看那些公司的老板,有几个在聊Q?都嘛是直接把人叫到办公室去谈,或者电话上说——因为他们时间贵,必须把效率排在前头。跟着老板走,错不了的。
咱就别再隔着一块板子聊Q了吧。说说话,喊一喊,跟你的左邻右舍面对面打个招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