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莱多定律(也叫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为什么想到28定律呢?源于最近在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人群当中如果要把优秀与普通区分出来,可能也就20%的人是优秀的。
这半个月我经历了两项重要工作,第一件事是这样的:上周带队参加一个国家级技能竞赛,最终获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在一项项宣布比赛最终成绩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与人的差距就是一点一点的差距累积来的。大多数个体在智商天生的差距不会有那么多,就是缘于后天持续的努力体现出了最终的差距。我们的选手为什么获奖,除了公司组织的训练,还有选手们不懈的努力和拼搏,曾经我听过科比练习篮球凌晨四点的太阳的故事,今天我们年轻的选手日夜练习到凌晨两点的故事发生在我身边。我们在综合评价一个人时候如果有一个明显短板,是不大可能获得很好的成绩。可如果每个单项成绩都很平均,取得名次概率会是一半以上,另一半概率取决于竞争对手是否有绝对优势,当一个人所有项目成绩都保持平均水准,有一项特别优秀的,那么这个优秀的概率就会像20%的优秀靠拢。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去做那20%优秀的人,从能力层面讲是不是在保持平均水平,没有明显短板的条件下,再突出一个长板?说到这里发现没有,这不就是新木桶原理么。
第二个要分享的是我昨天经历的职场故事。公司在公开招聘中层骨干,看了全部候选人一整天的表现,果真优秀的还是20%。其他人和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其实在我看来最终面试考察的并不是在当场的表现,完全是取决于平时的积累。评委的提问多种多样,总结下来无非是几类问题:平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经验的总结,对行业的理解,对趋势的判断,对自己的看法,对工作的设想。一个比较明显的发现,35岁以内的候选人不管有再多的专业知识和项目经验,和40岁左右的候选人还是有很明显差距,为什么呢?30而立40不惑,毕竟心智不同,前人给过我们答案,所以我们在不到40岁就不停攻克对自己不自知的事,是不是就是未雨绸缪了呢?心智模式由我们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来构成,经常反思自己做的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自我认知的工具。所以,当我们去做一件事不管结果是什么,做完之后就应该去反思,反思是提升的前提。
上面两个职场经历让我感慨很多,我们想要成为优秀的职场人真的要好好看看,好好想想优秀的背后都蕴藏着什么。优秀是一种结果,优秀背后的努力是一个漫长又枯燥的过程。思考是深邃孤独的,刻意练习是单调重复枯燥的,知行合一缺一不可。有很多类似二八定律的经典定律我们需要常常来提醒自己,要想获得不一样的人生,就看我们是否走了那条少有人走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