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客家人简史

客家人简史

作者: 昇夫 | 来源:发表于2024-03-02 07:08 被阅读0次

    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华夏族特征的汉族分支,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关于“客家人”的说法,《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九世纪末(唐朝末年)和十三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人”。

    博罗车村御史文化园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客家人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八十多个县市。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两千五百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约六百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一千五百万人分布在除中国外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八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惠州、梅州、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玉林、防城港(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地级市)、沙巴州(简称沙州,旧称北婆罗洲,是马来西亚十三个州之一)、新竹(台湾省西北部新型工业城市)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

    客家人的七次大迁徙。第一次大迁徙是在秦始皇时代(首都陕西咸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之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以及黄巢起义后。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朝中晚期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大迁徙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入南雄、始兴(属韶关)、韶州(韶关);或沿走洪、吉州、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为“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大迁徙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第七次大迁徙是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同第六次。

    客家服饰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博罗县车村村御史文化园太昌印象馆(太昌围屋民居遗址)内的宣传画报。

    说到客家人,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徐旭曾。

    徐旭曾(1751-1819),字晓初,广东和平县下车镇兴隆村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最高官职,户部主事。嘉庆十二年(1807)-十三年(1808)任惠州丰湖书院山长。嘉庆二十年(1815)作《丰湖杂记》,《丰湖杂记》是研究客家文化的开山之作,被认为是客家人的宣言。因此,徐旭曾被誉为“客家研究第一人”。下车镇兴隆村徐氏在清代“一门三进士”,现存有徐旭曾故居“进士第”。

    了解了“客家人简史”,读了《丰湖杂记》,有感写了《我们都是客家人》,敬请续读下篇!

    太昌印象馆 馆内1 馆内2 馆内一角花园大鼓3 馆内一角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客家人简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zb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