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虐倾向,是指我们有时会故意让自己处于一种受伤害的境地,这里说的伤害,既包括物理上的伤害,也包括精神上的被打压、被孤立。
昨天路上读到一个有趣的小鼠实验。
在小鼠的笼子里释放一种气味中性的气体,所谓气味中性,是指它的味道既不难闻、也不好闻,不会被躲避也不会吸引小鼠,在释放气体之后,紧接着就对小鼠进行电击。
每次释放气体之后都会有随之而来的电击。
结果如何,大家可能很容易猜到,小鼠会形成条件反射,只要释放气体,小鼠就会精神紧张(通过测量小鼠体内的激素水平判断),会想逃跑,即便没有电击,气体也会带来同样的反应。
这种刺激带来的变化就如同巴普洛夫的狗,非常容易理解。
但是真正有趣的地方是,实验的结果会与小鼠的出生时间有非常明显的关系。
如果是出生10天以上的小鼠,看到的实验结果就像上面说的,会形成对气味恐惧的条件反射,但是出生10天以内的小鼠呢?
不仅不会躲避气味,还会被气味吸引,甚至去主动追寻这种气味。
这不就是我们说的受虐倾向吗?
对于为何会形成这种现象,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有一种看法认为,在小鼠10天以前,还处于应该和母亲呆在一起的时间,那是它会觉得无比安全的时段,因此这段时间里的遭遇也会被打上“安全”的标签,这种标签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小鼠成熟之后,也会追寻这样的安全。
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小鼠的生命周期在18-24个月,小鼠的0-1个月相当于人的0-10岁。
可以粗略地认为,小鼠出生的10天之内对应人类的三岁以内的时间段。
如果我们在三岁之前遭受虐待、忽视,会不会就在成人以后,也会寻找类似的伤痛?
或许这能解释我们很多的不可思议的行为,寻求伤害,渴望孤独……
但是万幸,我们有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能力,只要意识到,自我伤害自我孤立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那可能只是时间带来的后遗症,我们可以从中康复,我们就有恢复的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