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学历不等于能力,有了大学文凭不一定就能获得幸福的人生。考上名校以后的大学生,违法犯罪,伤害他人的也屡有耳闻。
有很多的企业家、小微企业创业人士,网红,营销供货主播,影视明星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较大的知名度,但是他们的学历并不高。
(简单说明:本文不探讨到底什么是“成功”,本人所说的“成功”是指某些人或做出较大的社会贡献,或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或有一定的知名度等表现,并为广大人民群众熟知认可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成绩。)
家长们其实都明白,没有学历一样可以成功。家长们其实也清楚,学历与成功没有绝对必然联系。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家长还要坚持让孩子上大学呢?甚至会对孩子说:“考不上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考上大学,就能找个好工作,将来能更好地生活。”家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呢?
无非是,家长不掌握全面的数据,有多少人高学历但没有获得好工作好生活的,又有多少人虽然没有学历却取得了一定成绩(大众眼中的成功)的,这个数据谁都拿不出来。即使能拿得出这个数据来,谁又能保证,自己一定是没学历又能成功的那一个,更不是高学历却有害社会的那一个呢?对于数据的分子分母来说,都是冷冰冰的数据,而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百分之百,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既然没有那冷冰冰的数据,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自然会凭直觉认知,会认为有学历并能成功的概率要大于没学历能成功的概率(这也应该是事实,还是没有数据),凭借这一判断,基于人类最原始的趋利避害原则,家长们毋庸置疑地会选择追求更高概率的事件,希望孩子尽量地去追求更高的学历。
这一点,无可厚非,也十分合乎科学理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用概率论的思想,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然而在追求这个大概率事件的过程中,家长们还一定要控制好变量,不能完全迷信理论概率。
在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一个暗箱子里面共有十个大小材质相同的小球,红色小球和白色小球分别为六个和四个,实验进行摸球游戏,游戏规则是:游戏过程中,一次摸一个,摸出的小球不再放回箱子。如果摸到第一个红球获得奖金1000元,摸到第二个红球再获得奖金2000元,以此类推,直至红球全部被摸出。但如果摸到白球,则游戏结束。
请问:如果让您来摸球,且只摸一次,您愿意摸到什么球?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红球,有奖励,谁不喜欢呢。
好,我们再看下一个问题:我们能赚到奖金的概率是多少,我们没赚到奖金的概率是多少?
这个答案也比较明显:没赚到奖金的话,也就是第一次就摸到了白球,概率是百分之四十。所以能赚到奖金的概率就是百分之六十。
下面我们再以赚取6000元奖金为例,讲一下概率为多少,如何计算。
共赚取6000元奖金,即前三次都摸到的是红球,到第四次摸到的是白球,游戏结束,这时共获得奖金1000+2000+3000=6000元。
那么获得6000元奖金的概率计算公式应为:
奖金 0 1000 3000 6000 10000 15000 21000
概率 40.00% 26.67% 16.67% 9.52% 4.76% 1.90% 0.48%
累积 26.67% 43.33% 52.86% 57.62% 59.52% 60.00%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我们预知十个球中有六个红球,所以我们能赚取奖金的概率为百分之六十,我们大概率是能赚到奖金的。我们不能因此而躺平,期待奖金的降临。我们第一次摸到红球时的概率确实是百分之六十,但这个百分之六十只能确保我们至少赚到奖金,我们如果想多获得奖金,那么在第一次摸到红球后,我们若还想在第二次还摸到红球,那么就需要确保能从九个球中摸出五个红球中的一个,即希望的概率事件发生。我们发现这时的九分之五不等于十分之六,不是我们能赚取奖金的概率了。
我们进行一下类比,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知道大概率事件是:如果上了好大学能找到好工作,高学历的人才成功的概率更高一些。但是孩子的成长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家长不能做投机主义者,从选中了大概率事件后,就希望坐享其成,躺平式的“静待花开”,那么很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能赚取一些奖金,但不会太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智慧地去调控系统变量,提升家庭的能量价值,从而影响到孩子,使他能够得到更高的成功概率。
孩子是个生命个体,有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主观能动性发展越来越强。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掌握局势,更容易控制红球的出现,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可控的因素增多,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家长完全靠管控很难再实现红利的持续增长。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这个过程中,家长最能控制的系统变量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上面摸球的例子,是个严谨的概率问题,摸到白球时游戏就结束了。而孩子成长是场马拉松,一般情况下,父母终究无法陪孩子跑到底,有一天终将看着孩子远去。孩子的成长不会因为“摸到白球”就游戏结束了,即使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挫折、坎坷,都是孩子成长的经历,那么在孩子每一次摸到红球或白球时,都需要家长的智慧引领,共情到孩子,让他感受到爱,吸取到成长的价值。孩子的年龄越大,对父母的引领技术要求越高,就像摸球一样,越想获得更多的奖金,就面对的挑战越大(概率越来越小),父母的学习提升要尽量跟得上孩子的节奏,争取能更好更持久地引领孩子。
所以父母不能做投机主义者,只期待孩子是那个没有高学历又能成功的人,也不能在“鸡”娃的初心下,不做有价值的努力就希望有好结果出现。虽然投资不一定有回报,但是不投资一定没有回报,家庭教育也一样,父母在自身价值上投资,提供营养丰富的土壤,孩子自然会被滋养。
数据不清晰,概率不知道,未来不确定,但是孔子早就告诉我们要“尽人事,听天命”,做我们能做的,该做的,接纳并能积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如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