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赏析
《何草不黄》赏析

《何草不黄》赏析

作者: 东篱文集 | 来源:发表于2019-01-25 14:10 被阅读0次
    《何草不黄》赏析

          【按】本文出书时被改过了,大概因为字数吧!改过的文章内容简单,结论直接,把很多论述引用的文字删掉了。我还是想把我的原文稿登出来。毕竟是自己的心血,舍不得丢掉。

          《何草不黄》是《诗经·小雅》的最后一篇。《毛诗序》说:“《何草不黄》,下国刺幽王也。四夷交侵,中国背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说:“周室将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是诗。”虽然前人研究对诗作者判断略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何草不黄》写于西周行将崩溃的周幽王时期,是一首乱世哀歌。

            全诗四章,每章四句。诗歌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期“年饥孔荒,士民危殆”(《易林》)的社会现实。征夫终年服役,四处奔走,生活难得安宁。诗篇就是通过征夫的哀叹嗟怨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怨愤不满的。周幽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任用奸臣,宠幸褒姒,荒淫误政,曾因褒姒一笑失天下而被后人耻笑。在他统治期间,不恤人民疾苦,连年对外战争,迫使老百姓妻离子散,过着野兽一样的生活。不论诗人是“君子”,还是“行者”,从诗中咏叹来看,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是充满着愤怒之情的,他抱怨4处奔走难得安宁的生活,他谴责夫妻隔离不能团聚的现实表达出被驱使的广大群众不堪忍受奴役的心声以及对黑暗统治的反抗情绪。因而,虽属于雅诗,但却与民歌风体差别无几。

            首章饱含感情,连用三个反问句式,连珠炮式的感情喷发,强烈而有震撼力。“何草不黄?”即什么野草不枯黄?以草起兴并作比喻。征夫被迫服役,抛家舍业,长年奔波怎不使人疲惫不堪,过度劳累怎不使人积劳成疾。这里以草儿枯黄比喻征夫的面目憔悴,疲惫不堪,形象鲜明。接着两个反问句从两个不同方面揭示其现状:哪一日人们不在路上奔忙?什么人不被迫离家,从役远行?反问得有理,反问得有力。一方面是人们四处奔忙,一方面是统治者不断征用新的征夫,可见当时劳役之繁重,征战之频仍。未一句是这一章的总结,附于接连反问之后,说明反问的原因:“经营四方”。“经营”,是劳作,操劳。言语之中溢满怨愤之情。次章更进一步,由对“经营四方”的愤懑转向对自己身分地位的哀怨。“何草不玄,何人不矜?”“玄”,赤黑色,草枯黄腐烂后变成赤黑色。“矜”,怜;又说,病;又说,苦;又说与“鳏”同。皆通。诗句意谓征夫长年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生活困苦不堪,令人可怜。

          这两个反问句连在一起,旨在用草比人。野草由“玄”而“黄”,征人由“行”而“矜”。进一步说明劳役对人们的摧残,也即统治者对征夫的剥削和压迫使他们憔悴不堪,劳累成疾。由此诗歌抒发感慨,发泄抗议:“衰我征夫,独为匪民。”“独”,难道。“匪”,通非,不。可怜我们这些征夫,难道说就该受这种非人的待遇!在这愤怒的控诉之中,见出征夫的觉醒,见出征夫对不平等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身分地位的认识与愤慨。三、四章是前两章的进一步发挥,诗人发挥想象,运用比喻,写景造境,从不同角度,反映征夫艰苦繁重的行役生活。三章以野牛、老虎生活在野外比喻征夫长年被迫在外征役,从早到晚不得休息:“匪兕匪虎,卒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兕”,类似犀牛一样的野牛。卒,循,沿。这一章紧承上一章而来,感情激愤:我们这些征夫,既不是野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要在山野里奔波。可怜啊,我们朝夕行役,难得空闲!四章与三章一样,但只是换一种说法,用狐狸在深草中乱窜比喻征夫在大路上奔走。所不同的是,这一比喻既有形象,揭示征夫的非人生活,更有愤慨,表现征夫常年奔波难得安定心有余悸的心理。生动而深刻。“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芃”,原指草木茂密旺盛的样子,这里形容狐狸尾巴蓬松从杂。幽草,深的草丛。“栈”,通作嶘,形容役车高高的样子。“周道”,是周朝的大路。这里通过比喻,把视野推向更广阔荒凉的意境中去,茫茫旷野,荒草茂密,征人终年奔波于其间,劳累疲急不说,其凄惨悲壮的情形令人为之深深概叹:这是一幅多么悲惨凄冷的社会画面啊!难怪诗人满腔愤慨、哀怨控诉呢!清代文学家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曾评论说,这里描写的“纯是一种阴幽荒凉景象,写来可畏。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诗境至此,穷仄极矣!”正道出了这首诗的深刻意蕴。

    《何草不黄》赏析

            在写作上,首先,感情充沛,气势强烈。前两章开头接二连三的反问句,象火山爆发一样,使得征夫心中的怨愤之情—下子喷涌而出,增强了诗篇的感染力量。其次,这首诗“托物起兴”,但又不纯为兴,兴中舍比。如一、二两章,从“何草不黄”到“何草不玄”,虽然只一字之差,但用来比喻征夫的行役生活,却反映出了征夫被驱使、被压迫、被剥削、被摧残的悲惨过程。征夫终年在外,既要受到精神上的煎熬,又要进行肉体上繁重的劳役,因而逐渐消瘦,面目憔悴,以至于积势成疾。三四章用兕、虎、狐狸比喻征夫的非人生活,看似重复,实则更进一层,不仅见出背景荒凉,征夫艰辛,更见出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国土破败。再次,通篇比喻,选择草、兕、虎、狐理等物,造成一种悲凉意境,反映出西周奴素制社会行将崩溃的广阔背景。最后,通篇前后连贯,边叙事,边说理。先写征途上的肃肃景象,烘托出一片凄凉气氛;再指出自己所受的悲惨遭遇,提出了控诉;最后抱怨在矿野里生活,远离家乡的服役,处境与野兽无二。人说《诗经》“怨而不怒”,那是有意无意地掩盖了其中一些民歌的锋芒,像这一首诗就是既“怨”且“怒”的作品,它严峻深刻,愤愤不平,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

    《何草不黄》赏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何草不黄》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bm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