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感觉到日记的疲劳了。在复盘自己的时候,我发现这段时间的日记都是在内耗,也许很快就没有了。
现在对外交流太少,很难做得起充实。
所谓的充实不一定是要把一天时间安排满满的,只要做一两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就行了。
但是现在这段时间,完全是对外界没有什么交流,苦恼的恨。
为什么我有这种感觉呢?
因为,现在写日记也是在监控我自己的一个状态,以前我写日记的时候,噼里啪啦一个小时就搞定了一篇1500字左右的日记,现在内耗严重一篇日记将近要花2-3个小时,而没有准点起床和发布了。
这样发展下去肯定出现问题的,心态也会改变,很多人生价值指数都会下降。
最近我想把日记快速的写成故事,我自己也感觉到了内耗问题,所以过于着急了,这样反而更加消耗内耗了。
那天,我和化杏说。
我现在写日记,但是现在的日记价值不高,看了没什么受益,我想改变内容,把日记定位成故事,这种故事是非虚拟非纪实体,就是事件是真的,但人物不一定是真的。
化杏也赞同,这样看上去会更有意义些,而且情节更容易表达,故事形式文字上更让人充满画面感。
不过,现在写不出来,不是因为没有故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充满故事化,而是还没有学会如何把故事讲述的更有情感和共鸣。这需要不断的学习。
嘴上说故事,会说话的人,每个人都会,但讲的好不好又是一回事。
嘴上讲述故事,我也会而练习的还可以,但嘴上说故事只是说说而已,很难让人产生情感和共鸣。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一个人说出的话,经过大脑的筛选,大概只能说出80%的内容,而倾听者可能只能听到20%的表达,在这个20%内容表达中,是很难产生情感和共鸣的,除非经历过相同的经历,不然真的仅仅是说说而已。
所以,之前给我自己总结,讲故事不如写故事。
文字的表达,可以做到一字一句的不漏的看,看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情感和共鸣点,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经历,80%的人都是相近的,所以可以通过文字产生自我的画面感。
这就是为什么,现有剧本在拍电影,比如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小说,和电影拍摄就是不太一样。也许是拍摄场景和画面讲述故事的原因吧。
但是影片的过程还是不错和结局还是差不多一样的。
所以,我为什么现在开始练习写日记呢,也就是这个原因。写日记带给我受益很多,日前体会很深的就是实时在监控我个人的状态和心态,就是让自己更了解自己吧。
另外,文字的表达可以让时间穿越,在过个三年五载拿出现在日记看,也是历历在目。
还有一点,日记为什么公开发布呢?很多人不是说,日记不是属于个人的私密吗?为什么公开呢,这不是让个人的生活暴露在公众之中了?
其实,前面也说过,大多数人的生活经历都是相近的,你的经历也可能和别人的经历一样。
日记公开,我也是在生活这个故事里,找到更多共鸣的朋友,只有产生共鸣和情感,我们才能做出更多受益的事情和故事。
以前我也坚持过写日记,现在我回过头复盘自己过往的经历,我就发现问题。
以前写的日记,缺少目标和阶段性驱动力。
什么是目标和阶段性驱动力呢?
目标不用过多解释,就是你写日记想得到什么?你希望在日记中获得什么受益?这都目标。
阶段性也是目标一种,不过他是把一个伟大的目标拆分成很多个小目标,分布在很多个时间段去执行达成目标。
阶段性目标,是一个很好的驱动力。
因为,你每一个阶段达成目标,你都会感觉非常满足。
恰恰这种满足感,又是你下个目标的加油点,又有了足够的动力去执行达成下个目标。
如果觉得本文不错,请转发。谢谢^_^
–本文完–
说明:文章人物事件非纪实体,虚虚实实,我不一定是我,他不一定是他,切莫对号入座。
相信写作带来美好生活。
写2018年12月3日星期一 晨 晴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