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谈到了鸟语花香男女欢爱的《雎鸠》,年轻的时候,每当我读到前四句时,还总是有一颗攒动的心在不停地跳动,只是近些年,由于年龄渐大的原因,才开始思考这春光荡漾背后的故事。
疑问点出现在前几年的国学热时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传闻说是孔子所编,只是无从考证,但这足以说明《诗经》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儒学推崇的入门级必读物《四书五经》中,《诗经》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这样问题就来了,特别崇尚礼数的儒家,怎么会接纳男女自由恋爱呢,甚至把这样毫无顾忌描写爱情追求诗句列为“经”呢?
还有一种说法,“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意思是《诗经》是适合女人读的,这样看就更成问题了,无论是待嫁闺秀还是持家少妇,在儒家的意识中又怎么能让她们这样怀春到如此地步呢?
这样“大不违”的疑问实在是让学生惭愧,可是却又挥之不去,只好自己出题自己解了。
《诗经》分为风、雅、颂,《关雎》是风系列的作品,准确地说是周南地区民间小调。周南特指周王朝版图中最靠南端的地区,大概就是现在的湖南、湖北一带,也就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一带。那个时候这一地区还没有被彻底开发,民风还算朴实,相对比较中原一带的社会而言,发展要滞后很多,说句文言词,这里还是蛮荒之地,所以中原一带的人管这里的人叫“南蛮”。
既然是风化之先的男女,思想的活跃度就会由着性子尽情发挥了。男女情事好像是与生俱来的,又处在在这样一个无拘无束的时代和地点,男女情人相会并相互勾搭的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更有甚者,一旦进入情深意长把持不住之时,在郊外里直接○○╳╳的事情也是常有发生的呀,那时管这个叫“野合”,也是据传说,孔老夫子的出生就是由于父母“野合”之后种下的“慧根”呢。
但是不管怎么样,对于中原地带的先进而言,“南蛮”之地的野性和无序,正是需要礼教思想去约束,去教化呀。由此看,难道说《关雎》是被当作反面教材用的吗,断然不是,因为《关雎》还有后面几句呢。这才是“诗”成为“诗经”的重点。
后面的诗句有些重叠和累赘,我只选出最经典的两句来说明问题。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琴瑟是古代的乐器,我们知道《诗经》里的诗歌是可以歌唱的,既然是歌唱就会有乐器伴奏,我们国家的乐器很早就有的,我们不必要去考证琴瑟是什么时代出现,我们只了解琴瑟是什么乐器就好了。
首先琴和瑟是两种乐器,主要的区别是表现音域的高低,两种乐器的合奏时的表现力会更加强烈,更柔和入耳,就好比合唱中的声部一样。
由于琴瑟的这个特别点,所以就把男女爱人之间的关系比喻成琴瑟,家庭生活讲究和谐,最好是能形成互补关系,这样才可以使家庭稳定,夫妻间应该像琴瑟和鸣一样相敬如宾。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这里有一个常识问题,钟鼓可不是一般百姓可以触及到的,只有殿堂之上才可以有钟鼓的演奏。在出土的文物中会有编钟的图形和实物的出现,但是从考古的理解,这就说明了这个墓主人的地位一定是王侯。
钟鼓演凑也不是像今天这样开音乐会一样简单,那是一定要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才可以演奏的。
从这两句可以显现出了一点端倪,男女之爱还是回归到了礼教的正途,夫妻之间要琴瑟和鸣互敬互爱,婚姻是一件庄重的事情,严肃和讲礼数。其实这些才是儒家要通过《关雎》传达出来的真正信息。以致后来的婚姻发展到了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礼的过程是从看八字开始的程度了。这也是为什么学生开蒙时有《诗经》的内容了,就是国家选用人才时,也是把对《诗经》的了解程度作为一个标准呀。
但是,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的“不如意”,你想要大家记住的,也许会被忽视,你想忽视掉的,也许就会深入人心。难道不是吗,《关雎》前四句恐怕是百姓说的最顺溜地内容吧,而忽视了的却是后面的那些句子中的含义。
看来关于国学的学习和传承,有时候在系统化的基础上,还需要再融入一些现代化的内容。寻常百姓口中念念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就是一种有心而生的念头吗,难道不可以提倡吗?
只要去看看《诗经 国风》里的其它诗篇,也许对以上的文字会更多的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