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奇葩说是因为这个节目有点不一样,他们真的给我们展示了很多观点,不止是让我们去乐一下,也引发着我们自觉的思考,虽然说尺度可能有点大,但也算是真实的吧。所以当奇葩大会开始的时候,我也又开始搬板凳开看了。
这一集有两个人跟我的爱好有重叠,但他们做的比我好。一个是谷大白话,一个大学学中医,在2015年才第一次去美国的中年欧巴翻出来的脱口秀竟然得到了像高晓松这种在美国居住的人的认可,这是一种什么level?我自己也有加入字幕组翻一些英语的视频,一般是一些政治或者新闻类热点,仍然谈不上精通。当我看谷大白话时,我觉得很多做不好的理由都显得那么苍白,同样的条件,就是有人做的会很好,也许就是他所阐述的理念“有了语言才能打开文化的大门,有了对文化的理解才能加深对这个语言的认识”“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还有一点就是用心去折腾,用心去找不一样的切入点,这就是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个人是赵大晴,我挺欣赏她的一些态度。我也喜欢体验式的人生,我也去过印度。当我去印度的时候,我很规矩的学着一些教导来穿着不露骨的衣服,保持着少于陌生人讲话的规矩,可能对于我来说,我还是有一种畏惧,对未知危险的畏惧。关于她讲诉亲自参与恒河烧尸的经历,我可以讲我当时真的特意避开了瓦拉纳西,就是因为怕自己接受不了恒河烧尸或者看到恒河浮尸。也许对于当地人来讲,他们是可以安然接受生命的退场的,但我可能还不能。我很佩服大晴可以那么勇敢的去面对别人的死亡,但这是我心中至今不敢迈的坎,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我们很想去体验很多不一样的经历,但我们又畏惧而只敢体验自己所能控制的那部分。比如她讲婚姻,不考虑任何因素,爱的时候就顺着走下去,不爱的时候也顺着分开,而现在我们很多所谓大龄剩男剩女,又有多少能只为了爱情而选择婚姻呢?高晓松给她这一段的点评挺好,他说,“我们早晚会被生活打败,只是你坚持到下半场的什么时候,换人名额用完,体力用光,最终还是会被生活打败,所以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狠狠的踹生活,因为生活绝不会因为你胆小怯懦,什么都没干而饶了你”。什么叫做“踹生活”呢,我想就是一种主动折腾自己人生的态度吧,安安稳稳平平凡凡是一辈子,浩浩荡荡精精彩彩也是一辈子,只要你内心怀揣着对自己的坚定,那么这一生也算不枉。
当他们评价刘梓晨的时候,他们说看不到他的灵魂,也许这话有点重,但这一些当代网红的现状,剥去这个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没有自己核心的东西,所以他们以自己的全部在造热度,造关注,真实的他们不快乐。可能也就是“不快乐”这个点,让我觉得这个19岁的小孩可能不会继续这样下去吧。我看过香港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书包的上slogan,“先求人格,后求卓越”。所以我觉得刘梓晨成长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也许有问题,他应该经历一些事情,看清,找准一下自己经得起别人质疑的核心。
马剑越和傅首尔并没有让我产生多少认同,但我尊重她们一直努力的态度。马剑越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女孩,但依然怀有梦想并认真努力着,那就很好。傅首尔说她喜欢吵架是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她自成一个道理我也不评论,因为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文人在练习对自己文字和逻辑的控制,她是有自己内心的秩序的。可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有自己内心的秩序又能怎样?你敢说孔乙己不是文人,你敢说孔乙己没有自己内心的秩序,孔乙己也跟别人辩论“读书人的事怎么能算偷呢”,跟傅首尔通过吵架来维护自己内心的秩序应该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人的经济能力和个人性格有差别罢了。
李开复的出现让我觉得很感动,我看过他的那部纪录片,对比当时的慌张无措的他和现在云淡风轻的他,总觉得那句“弄不死你的总会让你更强大”是有道理的。李开复是来分享他关于未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会给大家带来什么生活上的变化的看法的,也许未来很多流程化的东西都会被人工智能来代替,只有文化,艺术这一类很难量化的东西才是我们更好发挥的领域。那么当你被人工智能强行替代后,你还能做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