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早时候看到有人说: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别人的话许多都忘记了,这句话一直以来时时想起,是不是由于其中有道理的缘故,或者其中可能有深刻道理,意识到了但没有想透,所以才时时想起?且不论这个,这里客观地分析一下自已的看法,分析结果也许不全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这里尽量排除主观性。
何谓亲人要生?按照接下来的句子的意思, “生”是陌生人,亲人为什么要当成陌生人?初看此话有悖常理。不过,如果体会到亲人之间渐渐疏远,这也不是没有某种动力学意义的。这里的亲人主要指子女亲戚,一般指三代以内的血缘关系。人类之间的社会关系起源于同一的血统,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异心就是不亲,不亲则排斥,随着血统差别变大,彼此感情也就淡漠。但是,实际上也有相反的动力学过程,血缘差别大的也可以融合在一起,前提条件是没有本质差别,不象人与动物的基因那样由于差别过于大而产生隔绝,否则对生命的进化与发展是不利的,这就是说落后的必然要被先进的排斥,这种情况在人类等级社会中也表现出来,上一等级的人群通常不愿意与下一等级的通婚,虽然这多指经济与政治地位的等级不同,但是这两者不同必然带来文化地位的不同。
社会中成人在正常的情况下是在相互联系中独立的,通过劳动而养活自己,这不是不需要外界条件,而是不象小孩子那样需要别人养活。亲疏的改变与这种社会独立性密切相关,亲人过于亲则容易导致彼此依赖而使得一方或者双方不能独立,所以疏远有时候就是相关方逐渐独立了,这并不是坏事,例如,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就是这样。子女成家立业了,想互之间关系与亲戚朋友也差不多了,那种以往的亲情是会减弱的。
陌生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那就是彼此独立平等的,偶然发生了什么联系也是相互敬重互不侵犯的,如果社会风气好些,彼此会互帮互助,否则各自扫门前雪,甚至相互提防。但是,在亲戚朋友之间如果在心理上还是实际上存在一种长期性的依赖关系,这导致彼此不能平衡,因为彼此独立平等才能相互平衡。有俗语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穷人自立不容易,会产生依赖性,这导致平衡破坏,这是为什么即使是亲戚朋友也会避而远之的原因。又有俗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交往时如果有大的出入,有可能会破坏平衡,例如一方凭亲密关系借对方巨额钱财而无任何法律手续,但是对方是不能自立的人,结果赖了,在法治社会里这是很难处理的。
古代人强调人穷要穷得有志气,也就是更重要的是独立,尽量少依赖亲戚朋友,这反而能保持相互关系,从而偶尔有必要请求帮助时反而能获得。一个人不论怎样穷,怎样落泊,仍然是独立的,那是值得尊重的,而只有那些有条件独立却依赖别人,才不被人所尊重。古代圣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然,穷了也不一定绝对只顾自身,但有保持独立的意思。即使要饭,如果是独立的,自得其乐,也是正常的,旁人的鄙视反而是缺德行为,有个故事就是讲要饭的一个人宁可不吃带着鄙视口气施舍的食物而饿死了。一般认为要饭的人是不独立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失去劳动能力而无亲人依靠,只能凭乞讨而生存,可以认为仍然是独立的,而有条件劳动却乞讨,这无疑就是不独立,不过,确实有以不劳而获为荣的,这是价值观错位了。其实要饭在没有社会力量安置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的前提下就成为一种生存职业,否则就是不正当行为。
现在来看,亲人要生,实际应当指不要过份依赖亲人,而是要将亲人当成陌生人一样,维护其独立性,培养其独立性,也维护自已的独立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