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笔者王升请你多多指教。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告诉他,他这个人,用功到忘记吃饭,快乐到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将会到来等等。】
以前大县的县长称为“公”,叶读shè,是楚国的地名。叶公叫沈诸梁,字子高,是当时楚国的贤者,孔子周游列国时见过叶子高。与之相关的成语“叶公好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他喜欢龙,见到真龙却被吓得不行,子张评价他不是真的爱龙,而是爱像龙一样虚荣的东西。叶公问子路,子路却不知道说什么,原因无外乎有二,一来子路本就不善言辞,确实不知道怎么评价;二来作为学生对自己的老师首先要敬重,不便评价,所以干脆闭口不言表示不知道。
孔子却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说浅一点就是活得有目标,知道做什么事朝什么方向使劲儿,用起功来不吃饭也行,更重要的是长久的保持快乐,不让忧愁压在自己身上。论语通篇有很多描写“乐”的场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就像孔子不管是做大司寇对抗三桓,还是面对周游列国时的颠沛流离,都因为能感受快乐才坚持向前,如若不是,他也该中途放弃,随便跟个国君就少吃不少苦。
当我们自我介绍、自我评价时,经常喜欢提到某某高校毕业,某某国留学归来,某某公司老板、高管,把身份标签看得过重,用它们维护着自尊和自信,并且为此负重前行,总是担心比赛排名中落败,总是害怕晋升被其他人抢走,压力与日俱增,过得并不快乐,即使“成家立业”,也逃脱不了为钱奔波的围城,我是如此,我想大多数人也是如此,所以就像金惟纯说的那样,人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修炼,向圣人学习,向生活学习,磨砺心志。反观孔子,他自我评价时强调的是勤奋、安乐的内在好本质,用力向外去找,不如孔子内心安定,反而没有压力,过得很快乐。
做到孔子这样并不容易,或许当我们自我介绍时开始用“我是一个诚实的人”开场,也算渐入佳境了,做事时无论是否为兴趣所爱,都能“用之则行”,勤奋认真的去做好,时刻处于正念,保持快乐,就不会担心衰老这个人类终极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