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出生巨蟹座,马上近64岁。在《朗读者》看到她,很多小朋友都在惊叹她的皮肤好好。我的印象还停留在李宗盛《理性与感性》台北演唱会里身着一身牛仔打扮的她,灯光打下来,帽子遮住了眼神,她笑意盈盈问“小李”:“你到底爱没爱过我?”
这就是直接,干脆,优雅,智慧,熟悉的人称她“小妹”的张艾嘉。
“有男导演比女的更为细腻,也有女的比男人更大气”
也许是因为职业相似,翻看张艾嘉的《轻描淡写》时,最先看的是这篇《男•女•导演》,做为金马奖和金像奖最佳导演的提名,以及五十二届金马奖评委主席,对于导演的工作,她是非常有发言权的。“基本上,导演的生活态度就是自私,要百分之百由他人配合来达成自己的欲望。在工作期间,家庭,爱人是隐性的,但又不能没有精神安慰和照料生活的伴侣”。
身为一个也是从事导演工作的女性工作者,深深地表示赞同。多少次在家人不理解的时候感到深深地无助,也有在自己压力大骂哭孩子时,自责地扇过自己的耳光。“反观女性导演,不难发觉,她们要身兼数职,最难逃避的责任一定是家庭,有上一代要照顾的,会考虑不要再有下一代包袱。有孩子的,必然要面对选择…所以大多数女导演选择单身或是有一个能懂得理解甚至可以帮助她们工作的伴侣。”
“不太满意幼稚园时尖嘴猴腮的照片,也不能不承认爱上表演这一行或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19岁就开始参加综艺节目的张艾嘉,顺风顺水地当上了演员。上世界80~90年代,香港电影正是蓬勃发展的10年,《最佳拍档》,《阿郎的故事》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经典。
而我则是因为一部《吉星拱照》认识张艾嘉的,也是与周润发合拍,大概跟《东成西就》和《东邪西毒》的关系一样,《阿郎的故事》与《吉星拱照》一个正片,一个喜剧版。儿时看不下去正片,那样夸张搞笑的喜剧片给我增添了许多欢乐。大概那是最早的富家子弟爱上麻雀女的故事,发哥与小妹一起从垃圾道滑出,逃出家庭桎梏,走向幸福结局的场景胜过我心中的一切童话故事。
张艾嘉其人1980年接拍意外身故的屠中训导演的《某年某月某一天》,从此走上了编剧导演的道路,自编自导自演已经成为张艾嘉的标签。后来她又陆续执导《最爱》(1986)、《莎莎嘉嘉站起来》(1991)、《梦醒时分》(1992)、《新同居时代》(1994)、《少女小渔》(1995)、《今天不回家》(1996)、《心动》(1999)、《想飞》(2002)、《20 30 40》(2004)等,皆获好评。其中自导自演《最爱》,获第二十三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第六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少女小渔》获亚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奖项。继2004年的《20 30 40》之后,2008年又推出导演作品《我们这一家》,改编《华丽上班族》剧本,2015年执导《念念》。
记得《康熙来了》2008年做过一期关于张艾嘉的节目,当时的小S才生了两个,张艾嘉也为了《我们这一家》而去宣传。里面关于张艾嘉身份的演绎是我第一次对陈汉典有印象, 因为讲到“ 一个好导演”时陈汉典扇了自己6个耳光。现在看,张艾嘉当时尴尬癌都犯了,嬉笑之间借机聊了聊自己的新作。
因为综艺效果总言过其实,为了写这篇文稿我搜寻了《心动》的幕后纪录片,才算给张艾嘉“女导演”身份正明。至今仍难以忘怀,张艾嘉全神贯注盯着监视器,屏息的氛围透过手机屏幕都能感觉到。金城武手抱吉它抬眼一望,全片场为之倾倒的赞叹,她的表情一下子松懈下来,大呼“咔",摘下耳机出了画面。画外音中她说:我相信能打动我的一定也打动了片场,打动了片场的一定能打动所有人。这就是导演的工作,在演员完成之前脑海中想象过无数种场景,当它真的呈现在你面前时,那一份如释重负的解脱感。
伏案写作上面的图片是她将自己的话剧《华丽上班》改编成电影剧本时,苦思冥想的背影。如果不是这张图片,她在我心中依然是优雅的女神,保养得体的太太。看到台灯下孤独的背影,也是邋遢的纯棉布衫,粗略夹起的短发头帘,真真勾勒出一位已经成名的导演、生活优渥的阔太太,依然苦苦地笔耕不辍,殚精竭虑创作的场景:“原以为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原创去做这件事一定易如反掌,没料到几个月的思考,数次坐在桌前竟无法下笔。”
读她关于工作的部分,也无数次回想坐在监视器前的自己那份紧张与释然,晨起晚睡为了写一篇想要的文章时那份不满与焦灼,这是一份对创作的严格。
记得有一次访谈节目问她:你会哭吗?她回答:当然会,但我不会在儿子面前哭。我会在老公面前哭。主持人追问:什么情况下?"当家事与工作压力双重挤压下,我会哭。老公就告诉我,不要做了。可是我这样的人,不做又不行。所以都是自找的"
创作,对张艾嘉而言是个人思想与独立精神,与日常生活那道划分的界限,是一份"苦中作乐"不妥协。
所以在她与你我面前,并没有什么男导演,女导演的分别、男编剧,女编剧的不同,有的只有 "无论以哪种方式,我们最后都善用自己的能力把故事说了出来,所以真的要分男导演,女导演吗?"
张艾嘉在电影片场“一个人一生中总有几段情是避不了的”
这是张艾嘉导演的《一个好爸爸》中她给古天乐的台词“一个男人一生中总有几段情避不了的”。
而作为女人,她的几段情如今提起也让人惊掉下巴。我们熟知罗大佑追求她时写过《小妹》,正是取她的小名为歌名,“小妹我们有温暖的过去,有迷惑的现在,未知的将来”,后来又用深情的《是否》结束了俩人的恋情:“是否这次我将真的离开你,是否这次我将不再哭”。但你可知道,更加脍炙人口的《童年》首唱就是张艾嘉?另外张艾嘉是在已婚状态下下与罗大佑走到了一起,为此“小妹”感叹自己”是我不好,是我不成熟,心还末定下来。”
我们也熟知李宗盛为她写过经典歌曲《爱的代价》,演唱会时50多岁的“小李”羞涩地感叹“你怎么嫁给了别人”。你可知道私下李宗盛大哥叫她“张姐”,“张姐”直接唤“大哥”李宗盛为“细佬”。李宗盛有两首歌曲是张艾嘉所写的词,一首叫《因为寂寞》,一首是《最爱》,“纤纤小手让你握着,解你的愁你的忧”。
还有你不知道的杨德昌,李安,“小妹”爱才子;更有蒋家子弟,“小妹”说“必须刹车”。最后未婚生子为台湾富商王靖雄生下孩子,一年后富商离婚迎娶她,小妹这么说:"当时就想要个孩子,插足了别人的婚姻感到很愧疚"。
并不是喜欢八卦,而是跟大家分享下她从不避讳而从容的态度。访谈节目里她讲:“我与罗大佑的恋情不像是感情,更像一件璀璨夺目的首饰。可是,一个女人,自然不能只有一件首饰吧?”。对李宗盛她说:“李宗盛每监制一个女歌星,就会和她谈恋爱。所以他现在不做唱片,改做吉它了,他是这样的,就算没有和她真的谈过,脑子里也是谈过一遍的。”而对杨德昌和李安这样的才子,她说“才子是用来欣赏的”。
与张艾嘉同时出道的,著名女演员还有胡茵梦和林凤娇,一个已成为灵修大师,走出了滚滚红尘;一个相夫教子,隐忍终生。试想这俩位中有哪一位如果还流连男女,也会有许多后人的谈资。专栏作家韩松落这样写当时那个时代,“他们在灯下激动交谈,四处奔走开民歌演唱会,青春的洪流给每一天都渡了金,即使剥离磨损,也显得金粉淋漓”。杨德昌还是新导演,李宗盛白天还在送瓦斯,晚上唱歌。张艾嘉作为爱玩爱闹的文艺女青年,跟他们混在一个圈子,开心玩耍而已。“那时候的故事拍出来,估计能写80个故事。”
我正是爱她这种不拿自己资历过往作为创作题材的态度。按说作为一个编剧,一个导演有太多的机会可以把这些拍出来,表达出去,可是每上一次访谈节目,为了配合宣传需要,谈起她的前尘往事时,她也只恭敬回应,不回避,不炫耀,更不沉溺。
这源于一份对自己事业的尊敬,对人生的和解,更有她自小家训的影响。虽然父亲早逝,但她多次提到自己的外公。有一次她偷偷将外公一条苏格兰喀什米尔羊毛温暖毯子中间剪了一长条缝,套在头上做成了时髦的披风。被外公看到,没有发怒也没有夸张地赞扬,只是说:小妹,你穿这个披风挺好看的”,许久以后,外公送了几个字给她,“人实役物,不可役于物,绘事娱己,不可娱人”。
这种不为事情左右的态度伴随她的一生,“役物”不仅体现在她作为导演的自主,更有赐予了她在感情生活中的界限和清醒。
张艾嘉外公手书“自从孩子绑架后,我才懂了”
看了前面的书写,张艾嘉的人生不免给人以顺风顺水,恣意洒脱的印象。其实不然。
这些亮丽的背后,是 1岁时的丧父,长大的岁月里,“我们对着其中一个写着父亲名字得坛子鞠躬”;而后是在国外读书因为英文不好被犹太同学取笑,跟同学打架;演了第一部戏,却因为种种原因被禁,内心充满焦虑和彷徨;《少女小渔》获奖无数,却没人知道从写剧本,到拍摄一路跟外国制片吵架,到最后差点被架空被替换的惨况。
感情的事无需再多说,但张艾嘉绝不是你想的含着金钥匙出生,被人托着走到今天。所以,她也骄傲着走到儿子被绑架的那一天。
事情的经过说起来很简单,家里装修工人萌生了歹意,绑架了她10岁的儿子勒索2000万,最后警察加入营救成功。只是为人父母的人谁都承受不了这样的场景“当我打开儿子藏身的箱子的时候,倒吸一口凉气---绑匪已经在箱子里准备好了香烛冥纸,很明显,他们已经做好了收到钱就撕票的打算。”同时期的女星白冰冰,女儿绑架被撕票的惨剧,谁想来都后怕。
所以张艾嘉可以说人生每个阶段都不是“那么给力”。而儿子这次意外后面漫长的创伤疗愈,释放了她所有的执着,她自己说:“我让他成为第一童星,他没有谢谢我﹔我倾家荡产去交赎金,他也没有谢谢我。可就在落日大漠里,靠在我怀里的时候,他那么由衷地感谢我。一句谢谢,顿时让我觉得所有的荣耀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于是,她开始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做心理咨询,找灵修课程;为了寻找大卫.林奇所说的“超觉静坐”从香港追到台湾;也没忘在书里推荐一种罕见的“颅骶骨治疗”;更去到印度去做义工,资助那里的孩子。
跟我们现在很多孜孜寻求灵魂解脱的人一样,当她身着纱丽来到恒河,看到一边盥洗一边下葬的同一条河流,豁然开朗,“她(恒河)就是人生,一个丰富美丽的人生,她早已不问那么多为什么,只是无怨无悔地接受一切,没有怀疑或恐惧,就这么静静往前流,流入大海,进入汪洋,所有的恩怨情仇就这么洗净了。”
所以我想她能对过去侃侃而谈,能年过花甲依然笔耕不辍,都是一步步弯路、正步走过来的,没有比我们少一分的努力,更没有多一分幸运。
2015年,62岁的她拍摄了一部新作《念念》,很多影评提到“和解”二字。艾嘉这么说:“当你到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你会开始回想我的家庭、我的过去、我的成长、我父母跟我的关系,这些亲密关系在我人生中的位置。”
看到影片中姐弟二人与父母的和解,我能感受到同为导演和编剧的张艾嘉,在书写与拍摄中怎样一次次整理自己的思绪,将其塑造成可以传播的故事,告诉观众如何与自己谈判言和。
想起前阵子写作群中聊起“原生家庭”的话题,对比才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误区。总是陷在责怪父母的“被害人”角色,是走不出原生家庭的最大羁绊。我们总说成年了要为自己负责,究竟怎样做才是负责呢?去寻求办法是首要的吧,办法很多种,需要去尝试,追问以及不断努力。目的是放下,明白选择权在自己手上,选择接受这份无常?还是和时间为伍,与过去一次次谈判,商量个彼此和平相处的方式?这两种都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唯独已经发生的不可以选择,还在苦苦追问“为什么”,寻找那个“替罪者”,自己的事情想让别人请客,这才是最不负责的表现。
《念念》剧照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是著名女性作家伍尔夫的书名,也是我写完这篇《张艾嘉其人》最想总结的一句话。
文中提到她一路相夫教子也有人追捧,若钻入灵修估计也会智慧过人,但她依然选择了钟爱的电影事业,且在红尘之中妥妥贴贴地做一个行者。有家庭老公母亲孩子,却没有隐身幕后,有着过人的慧根与悟性却没有看破红尘。如今的张艾嘉64岁,被人叫奶奶大表开心,大方带老花镜出席《朗读者》,你不仅不会感叹美人迟暮,更为她的坚定独立的魅力深深吸引。
她读的文章片段是《走出非洲》,再听听访谈,会发现她心中的文学,音乐,电影,艺术等早就搭好了一个精致的房间。这些不仅是她创作剧本的源泉,更是她精神世界的辉煌。
想起前阵子读到的严幼韵和范雨素,都是有着强大思想世界的女性,而今从张艾嘉入手,几乎涵盖了她们的所有资质。之所以写张,因为她的故事更容易获取,也更亲近,才方便再次确认自己的判断。
我们在张艾嘉的身上能看到工作的勤奋,也能看到光环的闪烁。但同时也能看到世事的无常,人间的烟火。所以我也更想写她,即使没有一点她的访谈,从她的书,她的知乎,豆瓣,百度百科都可以用自身经历补齐认知。写完以后,我没觉得她高高在上,反而觉得她是另外一个自己,苦闷彷徨、爱恨纠葛、世事无常这些事情无一幸免。
所以才肯定她说的话,所以才知道自己去努力的方向。在心里搭建一个房间,盛放自己的情绪感悟以及灵感,不要再让它们白白消失在空气中。也不要因为老公一句话,孩子一顿气而迷失自我,于这些之外安置一个可以让自己独立的房间。
买张艾嘉自己写的书时,这是我第一次特意选了国内的封面,就是因为封面上用的是她台灯下伏案苦创的画面。我看到的不是明星阔太,而是努力和独立。我想这才是张艾嘉让我感动的地方。她的完整与妥协才是我为之崇敬的所在。
张艾嘉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