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太平天国运动》高中历史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太平天国运动》高中历史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 李丽莉哩哩 | 来源:发表于2018-10-25 22:16 被阅读2次

    一、课题确立的背景和问题

    1、《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二课。按照时间排列在《鸦片战争》这一课的后面。太平天国运动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发生的,一直延续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围剿下失败。

    2、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在史学界上是一直存在争议的一课。在不同的史观下,他得到的结论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那么在教学上面,我们应该运用何种史观去引导教学。(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3、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在政治的形势下,我们从开始定义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到后来的以强调局限性为主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否能够接受和理解。

    二、具体的研究内容

    1、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历史故事吸引学生以及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2、如何在课堂中有效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课外材料,培养相关史料实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记忆的能力,教会高一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

    4、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历史发展的简单规律。

    5、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战争过程的了解。

    6、如何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于课程重难点的思考。

    7、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史料联系能力。

    8、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建构能力。

    9、不同的史观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太平天国的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10、引导学生从不同史观方面全方面的思考太平天国运动。

    三、研究过程

    1、备课。在学生方面,高一7班和9班的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高,有知识结构的基础。班级在上课的时候是比较活跃的,喜欢回答问题,但是讨论不够积极。经过调查和相关谈话得知大多原因是喜欢独立思考和刚刚从不同初中来到学校组成一个新的班级,同学读彼此不太熟悉。在课程内容方面,太平天国的学测课标要求是掌握太平天国政权形成的过程,即重点在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以及建都天京;知道北伐和西征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两个制度,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其实三个方面内容不多,但是真正的去分析起来,还是有很多的知识点可以讲的。在这方面,我参考了凤凰卫视纪录片《太平天国》(共10集)以及崔之清教授的相关著作。那么,在不同的方面,岳麓版的教材和北师大版的教材对于相关的论述是不一样的。陈旭麓先生也说如何去了解太平天国的题中之义是值得思考的。那么,质疑教材,放开教学设计,交给学生去思考问题,让教师先明白太平天国的真正之意义。

    2、上课。7班和9班的课都是下午的第二节课,人比较疲惫。我先用洪秀全的两首《天王诗》导入。“狗子一条肠,就是真娘娘。若是多鬼计,何能配太阳”。(其一)、“一眼看见心花开,大福娘娘天上来。一眼看见心火起,薄福娘娘该打死。”(其二)这两首诗放出来,一是导入,二是给接下来对于洪秀全履历多次考不上秀才做一个铺垫。然后放出来洪秀全的人生履历,简单解读,考不上科举——创立拜上帝教,这一联系。根据学生的反映,这样的新颖的故事和材料的导入还是很有趣的,但是时间有点长了。(四分钟左右)随后进入新授课的阶段。我以洪秀全的“天国梦”做一个线索,讲述洪秀全天国梦的起——拜上帝会;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盛——北伐、西征、天京突围;转折:天京变乱;灭——天京陷落;思——作用与局限性。以这样一个线索联系知识点,便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脉络。随后,进入常规教学的阶段。

    环节一:起——拜上帝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在背景方面,我给了三则简单的材料:分别是(1)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3)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这三则材料相对简单,适合大多数学生在课前的思考,注意力刚刚集中的时候,先给一些简单的材料分析,有助于学生接下来上课情绪的积极性培养。然后我在ppt上面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背景知识点建构,提醒同学们记下相关重点,学会记笔记。学生在这一个环节比较配合。也简单有了对于重要知识点的笔记记录能力,简单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提升了上课的积极性。

    环节二: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盛——北伐、西征、天京突围。这一个环节是学习的重点。我给了三幅图,分别是太平天国建立的过程、北伐、西征图。

        以这三幅图用讲解法讲述战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学生对于战争过程没有兴趣或者说兴趣很小。确实是在历史上的战阵过程对于中学教学上一直是被忽略的,学生的能力也有限,在加上老师可能注意点也不在这个上面,战争过程容易讲的枯燥乏味。我在观看了《太平天国》凤凰卫视的纪录片之后,企图用一种有趣的故事性讲法来讲述这个过程,但是不论是在7班还是在9班,作用都不是特别大,这直接体现在学生的互动性不强,注意力跑偏等问题的出现。但是战争过程到底应不应该讲呢?放在这里,可能可讲性不足,但是正是因为这个,直接导致了课后,学生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体把握。不仅仅是关键人物不清楚之外,还有对于战争形势不明白。那么这种理科思维较强的历史战争线索思维的训练,我认为应该在课堂上做一些准备。随后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天朝田亩制度》讲述。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我认为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学术界上包括教科书上已经分析的比较透彻,我直接用在ppt上面展示出了关于他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的原则和方法(见下图)

    我将重点放在了解读《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上。我直接运用了情景教学——甲乙丙关于制度的讨论。以有趣幽默的对话方式将评价的关键点暗示出来。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其中优劣。那么,在这样一个本来应该是学生们思维比较活跃的环节,却出现了偏差,一是学生们的讨论并不活跃,二是学生们的讨论浮于表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呢?我在课后询问了几个同学,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点上:一是学生对于天朝田亩制度是陌生的(这是我对学情的估算错误,以及学生们对于这段历史,并不像鸦片战争等课一样熟悉;二是当时的故事情境教学不吸引人,宽泛,学生难以从中发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直接给了学生三个关键词: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找到了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环节三:转折:天京变乱;灭——天京陷落。这一个环节有两个重点,分别是天京陷落和《资政新篇》。但是这两个重点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足的话,就可以讲的稍微仔细一点,那么课堂比较有趣,因为在这个环节有很多的小故事;如果时间不是很够,因为在上一个环节的讨论环节是一个未知数时间,那么就可以简单的讲解一下。首先是天京陷落。我通过一幅图(如下图)

    展示出天京变乱,统治者互相残杀互相猜疑。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大多集中在制度的缺陷上。那么乘机展示出这样一则材料:材料一:秀全僻处深宫,从不出户,人罕识其面。他自知智慧不及杨秀清,一切军务皆委之,任其裁决。秀清自恃功高,朝见立而不跪,每诈称天父下凡附体,令秀全跪其前,甚至数其罪而杖责之,造言既毕,其为君臣如初。──张德坚《贼情汇纂》。从这一则材料中,根据同学们的认知,进而引出这一个单元的重点“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那么用导入时的故事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洪仁玕”的小故事作为过度。引出《资政新篇》。资政新篇的内容是不需要掌握的。需要从中得出的一个重点是,他的观点是在这样的一个小农经济,农民政权下发展资产阶级的愿望是空想的。这样,我们之前铺垫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学生对于这样的知识点就比较轻松的能够掌握了。然后是关于两个制度的比较学习。这个比较学习是为了给同学们的额知识点进行的复述策略,是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这两个制度。过渡:1864年,洪秀全病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也随之落下了帷幕。(可以讲述洪秀全之死与天京围困。)

    环节四:思——作用与局限性。用三则材料展示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分别是:领导人的生活腐化、领导集团内军心动摇涣散、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通过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可以继续同材料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呢,也牵涉到了学生对于史观问题的考察。站在不同的历史观上,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是有差别的。现在高中历史对这一节课的历史教学主流是近现代史观的看法。从这样一个角度呢?我们可以展示出这样几个材料。(如下图)。那么,就可以相应的得到这样的结论。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2、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3、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影响了后来的民主革命运动。(最重要)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3、课后。课后的环节包括课后的作业和课后的思考。在课的结尾,给大家介绍几个史观,尤其是在唯物史观的观点下,我们该如何去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这样的课后思考是需要学生在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思考的。这样也是引导学生全方位的思考太平天国运动。

    四、研究成果

    《太平天国运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面对研究背景和研究的具体内容。我总结出了如下成果。1、历史故事吸引学生以及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好的,适合的历史故事确实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不适合的教学故事情境却会给学生带来思考上的难题。(导入的洪秀全求取功名的故事和《天朝田亩制度》的情境教学对比。)2、引导性质的史料史图是非常好的教学材料。在这类材料的运用上要适合、有新意、准确。这样可以培养相关史料实证的能力。选取史料的时候,一定切记要小心求证,这个史料是否有明确的来源,是正确的,并且适合教学。3、比较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联系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建构能力。通过对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学习,在作业中,能够明确看到学生对于这两个制度的理解已经是非常的全面了。4、不同的史观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太平天国的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史观方面全方面的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学生对于史观的认识是非常的贫乏的,但是史观确实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基础。我们的人教版教材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下写就的,而现在我们的新课标也在强调唯物史观的重要性。给学生客观的教学,再适当的引导学生家国情怀的爱国爱社会主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历史的意义。5、学情是教学上最不可忽视的调查内容之一。不同的学情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方案。

    五、研究反思

    在历史新课标和新教材和旧课标旧教材的交替这个特殊时期下,对于历史教学应该如何开展,这对于中学历史的教学组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从已经出来的新课标来看,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新课标下更加强调的是价值观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单纯的知识学习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中等教学,现在的孩子们的知识层面的提升,知识面在扩大。尤其在当今网络非常发达的情况下,研究性的教学,应该走向历史教学的前端。培养学生的史料研究能力,多方面探究能力越来越重要。对于我所探究的主题:《太平天国运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简单的知识建构,那么在高中的学习,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老套的知识堆砌的方法,只会让历史课变成枯燥乏味的老课堂。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新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将这一堂课上出新意来,确实有难度。但是我们要迎难而上。在7班和9班的太平天国运动教学上,我的教学设计是有缺陷的,但是这恰巧证明了学生对于新兴知识的渴求——或者是说对于新课堂的不同于初中知识的渴求。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成果。学生在变化,教师的知识更新也应该跟上潮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太平天国运动》高中历史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hh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