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为,倾诉有助于一个人的创伤疗愈。
但是是所有的倾诉都可以疗愈创伤吗?是所有的倾听都能够治愈心灵吗?
祥林嫂无数次地向身边的人倾诉着自己和阿毛的遭遇,最终不但没有被疗愈,反而将自己推向了疯癫。
那么当我们遭遇创伤,哪怕我们心中有个不起眼的心结时,我们要如何倾诉,向什么人倾诉,才能够帮助到自己走出困境呢?当我们想成为一名能够帮助到身边亲人、朋友的倾听者,或者想为自己找一个倾听者时,除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又应该找谁呢?
《冲突的演化》一书中,通过对一名被试者冲突的言语表达与微表情等非语言表达的实验,及大量相关的对比数据分析,让我们了解到,能够让创伤有机会被疗愈,倾听者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我们想要通过倾诉疗愈自己,就必须要找对人,才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

这里引用了书中对这位表达冲突的被试者的语音采访记录:P214-215
你懂的,是他非要自己站起来的。
对。
但现在留在我记忆里的只有那种感觉,非:常糟糕,因为我觉得我要为(他的死)(笑)(负起:责任)(声音带着笑意)。
后来我把这些呃事同纪检委员会聊起这件事,然后还要提供(证词:然后)(声音带着笑意)(还有其他)(笑)各种事。
所以,这对我来说真是一场噩梦(笑)(根据就是噩梦)(声音带着笑意)
嗯,接着——接着我还要去嗯纪检委员会,每(几个星期)(声音带着笑意),因为我真的哭得很厉害,而且“让我很煎熬”,而且还让我呃变得比较激动。
接着,书中对被试者微笑类型和说话时对应的句子做了逐一的对比分析,发现被试者在表达创伤的负面部分时,全部都在微笑,而且是心理学上认为是享受式的“杜兴式微笑”,而不是敷衍或者皮笑肉不笑的“非杜兴式微笑”。如此冲突的表达方式背后,被试者到底有着怎样的心理诉求呢?
在这部分章节的最后部分,书中总结到:P240
在我们的实验中,当被试讲述自己经历中最坏的部分时,非常留心自己说出的话被接收的情况,并在这段时间露出了真实的(如释重负的)杜兴式微笑。
他人如何看待此人对创伤性事件的描述,很有可能是心理康复的关键。
所以,被试者那些冲突的语言表达与微笑等非语言表达,都是在不断观察倾听者的反应,试探对方是否可以真正接受自己和自己所做过的“错事”。这也就不难解释,当祥林嫂一次次对人诉说自己的遭遇时,却不断地被人投来厌弃的目光和嫌弃的言语时,只会加深她的创伤,而根本没有机会让她能够被疗愈,最后只能以精神失常而结束悲惨的一生。
由此我们也能够明白,为何倾听能力会被要求成为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甚至会在一些专业的心理技术类书籍中,将倾听列为一项咨询技术。倾听重点不在于听,而在于接纳的态度,当我们能够对对方所经历过的遭遇,所做过的一切事,都能够以接纳而不带有社会道德色彩的批判态度倾听他的倾诉时,倾听才可以具备疗愈创伤的作用。
如果我们想找人倾诉心事时,又要找什么样的人倾诉,才能够帮助到我们,而不会加重我们的自我谴责或者创伤呢?答案很简单,找让我们觉得舒服的人,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和某个人聊天,就会觉得很舒服,聊完身心愉悦、如释重负,这类人就是我们可以倾诉的人,一定不要错过和这类人交朋友的机会,他们绝对是你的良师益友;而和某个人聊天,就会让你觉得特别难受,甚至聊完想去撞墙,如果是这些人,哪怕是亲妈,在你自己没有修炼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不要和她聊你最受伤的话题,否则只会让你的伤口更深更痛。
所以,下次如果看到一个人在你面前说着很伤心的事,却表现着与所描述的事件冲突的表情和动作,那么他很可能是在试探面前的你,是不是能够真正接纳他的创伤。这时如果你也觉得自己OK的话,那么就试着做一个能够为他人带来疗愈的倾听者吧,或者有一天,你也会需要这样的一位倾听者,帮助你走过心中的阴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