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我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以至于每次的突发奇想会让我思索起这些“想法”的结果,但我从来都是在脑海中看到了大结局,或者被别人给打断了,类似于《白日梦想家》的男主,其实大多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我会有那么一瞬间是享受其中,也许是因为我是想法的导演,故事的男主,我极其喜欢在想象中度过我那些焦虑的时光,比起情绪被现实左右不定,我宁愿在耗费一定心神去演绎一个通透的想法。当然喜欢并不代表我是主动地在做这件事,实际上,我是被迫的,不由自主的,在逃避现实这方面,我的精神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每次回过神,我会对自己经历的虚构故事进行一个总结,这个故事能说明什么,再跳脱一层,它能表明出我怎样的心境,它能否对现在的我产生好的影响。我看待问题从来不会死板地朝着一个方向,或许我不会想得很深奥,但我爱着这种自我答辩的方式,我有效地避开了极端思想的蔓延,因此通常认为事物是把双刃剑,而在有想法这件事也如此。
《白日梦想家》
关于我看待自己总是有想法这件事:自然有好有坏,但我们总归还是要纠正一些事情的,无论我们怎样看待自己有想法的行为,我们都无法阻止它的发生,它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潜意识行为。
在我的想法发生并产生结果后,我首先会得到释怀感,是种良好的感觉。相比于做梦而言,它或许还可以被称之为“白日梦”,这种梦中的自己大多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但这种行为本身可以让自己得到短暂的满足。故事不长,没有那种被戏中情节牵制自己的强烈感觉,简言之可表达为是一种收获。比如当你在路上遇到仰慕已久的女神,你可能毫不遮掩向远处的她投去爱慕的目光,但有想法的人已经在脑海中制造了与女神的邂逅。回过神时,他会收获到短暂的喜悦。在此,也会有人说,如果喜欢就去争取,而不是一味地沉迷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这是一种自卑心理的萌芽,也是种龌龊的表现,潜在的玷污。停停停,邂逅,邂逅,在分分钟的想法里没有你自行脑补的诸多情节,有的只是假设你们的关系较比于现实更亲密。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并不是想尽千方百计去得到她,而是看着她万事胜意。有想法也是为了避免爱而不得的失落,但并非是盲目追求的强迫。我肯定这种想法的诞生,也是在肯定这种虚拟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设想一下,当你在焦虑时,郁闷时,身边的环境不允许你发泄你的情绪,你该怎么办,给自己灌输鸡汤?似乎效果并不理想。绝大多数人是平庸的,能做到真正的情绪管理是少数人,他们很少有想法,即便是有,在他们眼里,这种想法并不足以被称为“白日梦”,因为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将想法变为现实。我本身也是平庸的,也甚至给自己灌输鸡汤收效甚微,搞不好甚至适得其反,无异于举杯消愁愁更愁。因此,有想法也有利于遏制住自身的冲动,以免给事后的自己添麻烦。比如当你被学业或者工作压的喘不过气时,有人抽烟解闷,有人饮酒作乐,这些行为本身无可厚非,可终究抽烟酗酒会对身体造成潜在的危害。何不另辟蹊径?随着有想法的诞生,我以不幸为起点,途经一路鲜花,终点是所有的不幸都化险为夷,云雾散开。只要你在这方面下足够的功夫,梦醒后你收获的绝不会是童话幻灭的失望,而是激发你潜力的力量,前提是“足够的功夫”不是强化结局的美满,而是你在你的想法中为了奔赴终点做了哪些细致入微的努力。故事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落差会让你失神,但起点到终点间的旅程是会具有现实意义的收获,这些收获才是“有想法”帮你摆脱困境的密钥。
林深时见鹿我想,对于有想法这件事的消极面,大多是认为这是一种虚度,不具有现实意义,甚至是浪费时间。毋庸置疑,就算是在当时的我还处于积极立场上的我,也因此受过谩骂,也被骂醒过。最经典的场面就是在上学那段时光里,而我有想法的行为被称之为“发呆”,当然,也只有在课堂上的“发呆”会被指责,相信大多数人也有这种经历,望着粉笔在黑板上飞舞,渐渐失神,眼睛明明睁着,却接收不到眼前的信息。有些时候,我们甚至会为“发呆”辩解,离谱的辩解是“在循着老师的逻辑思考更深奥的方式”,现实一点的辩解是“因为不想听才发呆,而不想听是因为无趣,相比于睡觉,还是发呆显得对老师尊重些”。当然,这两种辩解并不能改变“有想法”的消极意义,所以这种“有想法”的行为确实是不可取的。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并未纠结自己想法中的内容好坏,只是单与时间分配相比,发呆是不如学习的,经常发呆甚至还会成为学习堕落的一大因素。顺着这种逻辑思考,不是所有的合时宜的“有想法”便有了存在的理由,小事但凡积累起来便不得善终了,有想法的前提是一定不能妨碍到你真实的人生。
今天的随笔也是有想法才写的,是觉得有这一点东西的必要,毕竟很久没有进行过对自己的挖掘,我喜欢以挖掘自己代替反思自己的说法,是因为我站在中立的角度,即没有做对事也没有做错事,我的想法是这些浅薄的文字,而我的有想法是引起我写作的初衷。有想法你可以在你的世界里无所不能,有想法你才不会在现实世界里被牵着鼻子走,世上没有抉择你的生活是好是坏的上帝,你可以有想法,但若偏要执意杜绝自己有想法的行为,你会被除上帝以外的人牵着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