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唇舌大战
今天看到了一个视频,母女唇舌大战,觉得很有时代的代表性,反复看了几遍。以下是“母女唇舌大战”视频中的对话。
母女唇舌大战“想不想吃饭?”摆满鱼肉佳肴的丰盛饭桌边,母亲问她6—7岁左右的女孩子。
“我不是跟你说了我要啊!”她的小姑娘含着眼泪回答,说完侧着脸用手抹眼泪。
“你要吃饭对不对?那么你知不知道你错在哪里?”
“你都已经知道了!干嘛还问我啊!”
“我知道啊!但是你知不知道呀?我惩罚你不吃饭是为了让你知道你错在哪里啊!”
“呜、呜……那你也不能这样啊!”小女孩一边哭一边说。
“我怎么样啊!”
“呜、呜……那你也不能这样啊!我只是个孩子啊!”小女孩似乎很委屈地哭着说。
“我是为了教育你走正路,把性格改好过来。”
“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没法改!”小女孩很不服气。
听到自己的孩子这样说,母亲也忍不住窃笑:“嘻!嘻!你的性格这样没法改?那你就不要做我的孩子了,我的孩子是乖巧听话的,只做妈妈的好孩子,脾气太倔犟的孩子我不要的。你说我这样教育你不对,那别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你说来参考一下。看看别人是怎么教育的。别人的孩子怎么那么乖,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坏。”
“这就是性格!性格不同啊!好与坏又不是我能决定的,是老天爷决定的!”
“你的性格是老天爷定的?你是妈妈生出来的孩子,你是妈妈教育的,你是老师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跟老天爷有什么关系?你自己说。”
“就有关系!”
“你说我教育你不对,那别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别人都是跟她说了,她就知道了。”小女孩哭着回应。
“那我?”
“你自己先骂我,这是不对的。”
“那我现在不是在好好的跟你说,我又没有骂你。”
小女孩气疯般站了起来还击:“你刚才骂了很久,还打我很久了!”
母女唇舌大战 母女唇舌大战“那你为什么要把摇控器扔掉啊?”
“因为你惹我生气了!”
“我跟你说吃饭,不要看电视了,把电视关掉!你干吗要仍掉东西啊!”
“那我为什么不能看啊!”
“我说不能就不能!食不言,你知道吗!吃饭的时间就不要说话,不要看电视。你听不懂呀?新三字经里面是讲什么啊!读三字经读了没用是吗?老师教的没用是吗?从明天开始不用读书,从今晚开始不要吃饭。”
“你敢!”
“我就是敢!”
“你敢我报警!”
“你去报呗!”
看了这“母女唇舌大战”视频,我意识到这并不是个别,这种现象当今的确普遍存在于千家万户里,这是个严重的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有唤起人们关注的必要。
错在哪里呢?
陈老师:其实这个孩子是非常聪明的,性格之所以倔,跟父母关系很大。这是用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的个性有很大关联。
华老师:这样是无效沟通,做不到的狠话一放再放,还给孩子贴坏标签,这样的家长写反思。这样的家教会让悲剧在校园延伸……
陈老师:视频中,这位妈妈就想治治孩子性格倔这个问题,试图用惩罚手段——不给孩子吃饭,让孩子妥协,服软。披着讲道理的外衣,以强势手段语言来表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是为你好,你要听我的”。现在孩子还小,呈现的是她原本的天性,无邪无畏。但是如果父母面对孩子倔的性格一味的强势手段压制,孩子的发展只会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越压越倔,最后鱼死网破,是极糟糕的亲子关系,另一个方向是越压越软,变得缺乏主见,没有自我,人际关系难以处理好。亲子关系亦是一言难尽。
华老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一致。这样的孩子在学校没有规则意识,因为家庭教育没有和孩子形成约定,没有教会孩子遵守约定,孩子会用耍横的方式来对抗学校的纪律;这样的孩子没有自信。又因为从小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这样的孩子不懂得爱自己和爱别人,因为从小父母就说:“我不要你了”,没有安全感,觉得不被爱。这些都是问题孩子的共性,而很多家长不自知,在老师面前痛哭流涕,觉得养了个反骨仔,看到哪里,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陈老师:亲子沟通中,家长要换位思考,以孩子的立场看待孩子的行为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也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达成共识,取得成效。
华老师:“好父母胜过好老师”。我们儿时的那个时候有兄弟姐妹,爸妈教育了老大,聪明了老二,老三就默默的去做了……
陈老师:现在家庭教育很关键,不能老拿我们小时候,我们那个年代来说了,我们那时是解决温饱问题,现在重在解决精神需求层面的问题了,孩子也比以前聪明更追求自我。
陈老师: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家庭教育不过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八个字。视频中的母亲,听其说话的语气也不是个容易服软之人,性格中也有强势倔强的一面,孩子的性格充其量是遗传了母亲的一部分。要往好性格发展,就需要后天的教育养成。妈妈平时要学会好好说话,温和对话,遇事不急,冷静平和分析,如果涉及原则性问题,可以有惩罚手段,但得有规则立定。这位妈妈受过教育,显然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有和孩子平等对话的意识,但也仅仅是有意识而已,行为上还跟不上,还需要好好修炼。总之妈妈好好说话,孩子也会好好说话。
小结:老师们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和家长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本视频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基本的的认识。家长对待孩子完全是训教,没能站在孩子的认知水平上进行考虑,没有关注到小孩的生成起点及孩子的阶段特性,而是站在成人的认知上去对待孩子,孩子感到委屈,不能接受,家长还自以为是,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其实,这是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2、能力。从本案例的母女口战中看到,母亲似乎黔驴技穷,问女儿“别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说不能就不能”“脾气太倔犟的孩子我不要的。”是你生的孩子怎能说不要呢?家长的教育办法相形见拙,无法进行引导教育,无奈只能以惩罚为主导。
3、情感。真正的教育是语言的交流、思想的交换、心灵的沟通,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的真诚交流过程,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从这视频中家长的态度来看,这家长教育孩子就是一种权威式教育,其实就是在指责,完全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这个案倒反映出的问题,也是当下这个时期存在的普遍现象,众多家长包括很多教师有知识但不懂教育。其实,教育好孩子也不难,有句老话说得好:先礼后兵。事先要与孩子“约法三章”,日后让她在犯错后自愿领罚,她会心服口服;同时,家长反而在言语上要注意站在孩子一方,同情并鼓励其接受惩罚!让孩子做到言行一致、做到知行合一。
2018.10.20于宾阳中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