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IP,就跟前些年说打造品牌一样,品牌和IP,如果简单、笼统一点去看,也可以理解品牌=IP.
他们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公众影响力的载体。
他们的区别在于:品牌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I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物种,品牌是基于产品的,IP是基于用户的。
过去品牌是通过产品、广告、渠道和消费者接触
现在“人媒体”时代,传统的媒介传播手段失势,社交媒体的使用越来越高频。
IP是和用户直接沟通的自带流量的有自己独特价值观的“人格体”。
IP营销不仅是新的营销方法论,而且IP本身又是渠道,甚至会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的渠道。
在知乎上,作者“一克”最近也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IP营销听起来有点厉害?》,他在文章里谈到:
超级内容力,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主动关注。
现在,无论品牌大小,知名与否,获取消费者的关注都变得空前地困难。
随着媒体资源和形式的丰富,消费者注意力的稀缺和碎片化已是事实,并且将继续朝这个趋势发展。
同时,大数据和技术进步进一步推动了去中心化的趋势:基于大数据“个性化推送”“千人千面”的情况使得品牌难以独揽广告权。
而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聪明,每个人似乎多多少少练就了一套“我不想看的自动屏蔽”的超能力,硬性广告的推送效果越来越弱。
品牌唯一的出路就是创造消费者感兴趣的内容,获得主动关注,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品牌都在倡导“内容为王”。
好的IP的巨大优势就是可以输出很多不同形式的“人格化的内容”,在新媒体信息的“红海”里,依旧可以轻松获得关注。让用户快速的识别它、熟悉它、信任它进而购买它。
IP的特质之一就是必须具有的优质内容。很多好的品牌不能晋级为IP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优质内容。
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电影,音乐,小说,游戏,甚至是形象或者产品本身都可以。
无论哪种形式,其内容都必须有温度、有个性,通过情感纽带将消费者的注意力聚集到一起,才可以称之为“好的内容”。
相比较于没有粉丝的一般产品品牌,IP一下子实现了互动、传播、变现三个维度的领先。
一方面是因为IP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价值观和相对庞大的内容支撑,可以快速吸引那部分属于它的粉丝,做到对“你”说话,懂“你”的想法,表达“你”的态度,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
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在主动选择那些他喜欢的,他认可的东西,并愿意为这些懂他的东西付出,只是这些东西恰好以一个IP的形式呈现。
当然,一般的品牌(非IP的品牌)也会拥有它的粉丝,区别在于粉丝对于IP的热爱不是因为某个产品很好或者某个设计好看,而是更加抽象的精神传达,喜欢在这个IP世界里面传递的世界观,使自己可以沉浸其中,感受到共鸣。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IP的好处不言自明,打破了现有市场营销方法的局限,在与消费者产生连接的各个环节破坏原有秩序,自成套路,而且还很省钱。
对于产品品牌来说,卖的是产品,重要的行业的纵向积累,很难跨品类迁移。
对于IP来说,卖的是故事,可以跨越众多产品品类,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
另外产品也在媒体化,这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性变化。产品不再是过去说明书式的布道者,产品本身要像个主持人一样和用户沟通。——这就是产品媒体化!
当然新媒体其实就是一个产品,它能解决用户明确的需求,而不单单是个信息发布平台。做好一个媒体就是做好一个产品,你必须把媒体当做一个产品来运营。产品是用来满足用户需求的,媒体也一样,一个行业里的一个公司运营一个媒体是要去服务你的用户的,解答他们的问题,和他们像朋友们一样沟通,亲密无间,而不是只想着卖货。——这就是媒体产品化!
因此我们要用产品经理的方式去做新媒体,用新媒体的方式去做产品,你就会发现,一切皆产品,一切皆媒体。
昨天我看朋友圈里有朋友发了这段,也涉及到这个问题:
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商业法则有哪些?总结三点:
第一,商业的重心正在从 物 转移到 人 ,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用户为中心。
第二,商业的驱动力从流量转换为关系(人格化IP),再多的流量没有转化也是没用。
第三,商业的衡量标准正在从价值转化为价值观。
IP在最近三年以来越来越被提及,越来越被重视,因此有必要解释一下IP营销: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知识产权得缩写,引申出来的意思是:自带流量的人格。
IP营销完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概念,自2013年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人媒体”的概念越来越突出,网上出现了很多自媒体人,尤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诞生了诸如咪蒙、六神磊磊读金庸、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同道大叔、夜听等拥有几百万、几千万粉丝的大号。
2016年以后短视频的崛起,诞生了papi酱为代表的一批网红。
这些人原本草根,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工具,及时入场迅速做大,带来了一个新的“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繁荣。
以“人”为核心的粉丝经济、内容营销甚嚣尘上,成为所有公司不得不去重视的一个大事。
小米手机、拼多多就是粉丝经济的典型代表,他们的特征就是“互联网+实体+资本”的运营模式,他们经营的是“用户”而不是产品,他们把互联网工具当成服务顾客的产品。
也就是说:今天的商业逻辑变了!过去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方式以后越来越多的会过渡到“经营用户”上。
玩不转线上、玩不转社交媒体、玩不转粉丝经济的企业,不管大小,都将逐渐远离江湖,被新的不知名的“年轻”公司替代。
西北大学的肖国强教授租金也发过“IP驱动必不可少”的一段朋友圈:
#IP驱动必不可少#
传统营销在中国的实践主要表现为两大驱动:品牌驱动和渠道驱动。
而进入互联网时代,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传统单向灌输的品牌驱动方式逐渐失灵,取而代之的是IP驱动的大肆兴起;
另一方面,B2C电商的出现,带来了新型的物流形式,使得产品可以绕开传统线下渠道体系,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
品牌对渠道驱动的依赖性越来越弱,可以通过传统的渠道,也可以通过新的物流渠道,甚至可以没有渠道驱动,但是IP驱动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IP来改变消费者的认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品牌认可。
以上,我想就是IP营销以及它的发展趋势吧!
【本文作者:祝老湿(原名祝福)丨新媒体运营实战专家、IP营销开创者、为个人打造IP和企业开展IP营销赋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