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短命爱情分手的第二天。
太阳照常升起,科研的日子还一如既往。两个月好像自己又老了几岁,对于爱情对于婚姻又有了新的认识。
终于理解了年少时期跟着妈妈姐姐守在电视机旁看的孟非老师主持的非常勿扰的最后一个环节,当年特别不懂,在最后一个关键环节为何大多数人问的都是未来几年的规划。那时心里所想的是,爱情来了就可以恋爱,婚姻来了就可以结婚,恋爱结婚与职业发展是可以同时进行且丝毫不矛盾的,就算对未来有一个既定的规划,如果对面站的是那个对的人,以后的以后也完全可以因为对面那个人而因此改变。
回想那时,可谓天真。
首先,两个人在一起,关于对方是否有对于未来的规划,规划具体而言是什么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对未来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和一个似乎“安于现状”,实则不求上进的人是很难去并肩前行的。可以说,人生观在这里就发生了偏差。当然,现实中的大多数人是空有理想,但却没有具体的规划和行动力,连纸上谈兵都谈不来,所以大多数所谓的平庸的人混迹在平凡人之中,以求内心的慰藉。
其次,两个人的未来规划是否存在冲突,也是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面对面进行最后环节的一刻,双方都必须坦诚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如此方能避免无谓的低效率。
当然,婚恋节目的真实性是在考量之外的,我们仅仅假设为真,仅为举例之用。
人到25岁之后,可能真的会在思想上发生很多变化,与此前二十多年相比,“步入中年”后的变化速度又是很快的。谁都不是二十岁的小姑娘小伙子,谁又都希望能够遇到二十岁时天真单纯的人,可谓痴人说梦,悲乎其悲。
二十五岁之前想的是“爱情价更高”,面包在爱情面前简直不堪一击。二十五岁之后,发现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爱情里,婚姻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不接受任何绑架爱情形式的束缚,若非要如此,那我宁愿放弃。
若爱情和婚姻是捆绑的话,我想我会放弃。很抱歉对于国家的老龄化没有一丝丝贡献,但如果老龄化成为常态,如果单身大众化,那其他岂不是又成为一种异类。这个世间哪有那么多该死的定论,为何又要去被绑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