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37岁的神经外科医生在罹患肺癌晚期写下的文字。很短。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短短过往的回忆,主要是为什么会弃文从医。小时候因为阅读培养起来的对文学的喜爱,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书给不了他答案,他要学医,亲身体验。详述了住院医师培训期间所经历的种种来自生死的冲击与思考。
却没有想到,在经历了炼狱般的7年住院医师生涯,将要毕业,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跟绝大多数人来比,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巅峰,天赋加上自身的勤奋执着,世界顶级名校的加持,站在神经外科学术的最前沿。。。。。。学术前途一片大好,是普通人终其一生也到达不了的地方),却因为严重的背痛,查出患了四期肺癌,整个肺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肿瘤。
他一直思考生与死,他改变专业要体验生死,现在,他直面生死。
我的婆婆,孩子的奶奶,死于肺癌。因为久咳不愈,查出肺癌。第一次化疗过后身体就急剧变虚弱,化疗二期情况愈差,后来停止化疗,那时国内的靶向药物天价,托人从国外买来靶向药物,短期有一点点效果,但很快就产生了抗药性。从查出来到去世,一年。
老人不太跟我们交流内心的想法,我们只能观察到她逐渐变虚弱,痛苦加剧,但是上班和跑医院的忙碌中,从来没有详细的聊她内心的感受。人固有一死,但我们都以为死很遥远。当死亡给出了一个界限,当事人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老一辈历经贫穷、战乱,天灾人祸中见惯生离死别,对死亡似乎是豁达的。比如我的奶奶,60岁就给自己准备好了棺材和寿衣,觉得可能随时会走。那棺材在我家放了30多年,奶奶活到93岁。但患重病还不一样,明知治不好,明知很快会死,明知要忍受越来越多的痛苦。。。。。。
支撑一个人度过那段艰难时光的到底是什么?
作者查出肺癌之后,通过几乎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的治疗-化疗,靶向-生存了22个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支撑他的是他对自身价值的追寻,他在一期治疗结束之后,竟然又回到医生岗位,忍着病痛,给病人操作极其精密的脑部手术,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愉悦。
作者在查出癌症前,跟妻子的关系陷入僵局,到了要分开好好想想的地步。作者很坦诚,指出绝症使得他们隔阂尽消,挽救了他们的婚姻,并且促使了女儿的诞生。所谓凡事都有两面,一件事的发生,不可能尽是坏的结果。
这本书解了我的一个好奇。但我也知道,不同的人面临死亡时定然有不同的想法。我想起老家的一个邻居,得了一个不算严重的病。但因本地医院水平有限,要转送省会大医院,在转院的救护车上死去,据说是吓死的。
亲戚中又有几个查出患癌的,晚期,无法治愈。不知道怎样安慰。怎样安慰都是苍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