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支教日志》第三篇
来到学校四五天了,学校里只有两个年级,一年级、二年级,总共两个班级。
来之前还一直担心要教数学,在支教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试讲很糟糕。
因为从未接触过教学,很担心自己到了学校讲不好课;来到学校后,上课的第一天,虽然认真写了教案,但还是很紧张。
学校里只有四位老师,两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当地的两个老师都教数学。
因为他们都是彝族老师,普通话没那么好,所以来支教的老师基本都是教语文;我暗下庆幸,自己不是教数学。
虽然上学时期都是数学成绩比较好,但是让自己上讲台讲课,对我来说真的不容易;语文课教授起来,容易得多。
我教授的是一年级,我们班只有十二个学生,管理起来比较方便,甚至可以一对一辅导。
上课的第一天,我带领学生们复习第一课。学生们几乎没有上过幼儿园,后面两排的同学基础比较差,有几个学生字都不怎么会写;他们从小都是讲彝话,村里也很少有外来人,有些还听不怎懂汉语,教学过程还是比较困难。
上课的第一天,村委书记到学校来视察,说一年级的孩子基础比较差,需要慢慢来,不能着急。
上了几天的课,逐渐跟同学们熟悉起来,发现他们都挺可爱的,就是有两个男生比较调皮,上课不认真,基础基本是班上最差的。
坐在第一排第二组的“约则…”(彝族的姓都是两个字,名字都是四五个字的,带有彝族的方言,念起来比较拗口)同学,年纪稍微比其他同学大些,是班级里成绩最好的同学。
学校里的资源有限,只教授语文、数学两门课,教学时间是比较充足的。但是,由于同学们的基础比较差,想顾及全班同学,还是得花费一番心思。
刚开始的时候,基本是一对一辅导,上完课把自己累得不行;跟隔壁翟老师聊聊后,她告诉我,她都是让会的同学教同学读,让会的同学帮忙辅导不会的同学。
这样会的同学还能加深印象,老师一个人在上面讲,有些同学还不听;但是让同学们互相辅导,可能效果还会好一些,自己也不会太累。
想想确实也是,教学活动本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凡事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说是来支教,自己是来教孩子们知识的,但其实在支教过程中,也许收货最大的会是自己。
上了五天的课,对一年级的学生也慢慢了解了,知道他们的基础比较差,需要多花些心思。
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候村子还没被淹没(1999年在天生桥建了水电站,沿途的居民需要搬迁,搬迁的居民被称为库区移民)。
我们家住村头,学校在村尾,每天需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去上学。
那时候还是土路,一阵风吹来,马路上扬起一片片尘土。走过大马路后,是一片梯田,学校坐落在山坳里,靠近河边,河水很浅,有一些齐腰深水区;夏天的时候,一放学我们就到河里游泳。
那时候的我们,和扎台村的孩子一样,从小讲壮语,老师上课用的也是壮语;我在村里上课很多年的学前班,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字也不会写。
后来搬迁后,在村里新建的学校,又重新上了学前班一年,后来才成功升一年级。那时候,村里也没有幼儿园,就直接是学前班开始了。
看到村里的孩子们,总是会想起过去的自己。
村里的孩子,比那时候的我们条件好多了,那时候我们吃都吃不饱;如今,村里的孩子每天有一顿营养午餐,从中心学校,每周都有固定送来米、青菜和肉,够学生们吃一周。
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里,希望和一年级的学生能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2020.4.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