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梦,就要从意识谈起;毕竟“梦”也是一种意识(当然,我写文也主要是以拓宽自己的认知为主要目的)。
一、意识的两套系统
人的意识有两套系统:无意识系统、有意识系统。无意识系统(潜意识)是一种自动过程,它会根据以往的经历、经验(知觉碎片)拼接故事、模式,再用这些模式对照现实预测未来。另一套是有意识系统,它会反省无意识呈现过来的“报告”,在必要时加以审查,进而制定决策。
这是人类为生存安全长期演化的结果,人脑会识别并且预测熟悉的模式,以此将思维的效率提到最高。
“无意识”、“有意识”两套系统共同作用、相扶相持、强弱互化(白天“有意识系统”唱主角,夜晚“无意识系统”唱主角)。
这两套系统是怎么运作的呢?因为意识素材均来自感官系统,而其中视觉系统比重最大,而做梦又与视觉系统有莫大的关系。我们就以视觉系统为例。
视觉系统在“无意识”参与后,不单会看到光线的排列,它还会根据数十亿个神经元的运算结果,建构出一个对于外部世界的解释(当然“意识”系统会去干预--审视与评判)。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1588/ab3783de0a0ca134.png)
就像上图的“卡尼萨三角”,人脑会根据周围的形状推测出一个并不存在的三角,并且勾出了它的边线。说明视觉对于现实世界并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对它的一种解释。对文字解读也一样,神经影像研究显示,人脑不仅会加工眼睛读到的词语的意义,也会加工字母的排列和句子的句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1588/e19fb42e4625e9de.jpg)
二、视觉通道--视觉系统的神经运行机制
视觉系统的神经机制到底是怎样运行的?
首先,光线被眼球后部的视网膜接受,在这里转化成电信号,然后沿着视神经快速穿过脑部,到达脑的感觉交换机(所有感觉都在这里交换)——丘脑。在这之后,视觉信息再直接输送到脑后方的枕叶,传送给那里的视皮层。视皮层再来解析这些视觉信息。
这就是视觉系统的神经回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大量突触建立互相关联,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和加工的神经通道,叫“神经回路”;单个神经元极少单独地执行某种功能,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又叫“视觉通路”。
(视觉通道:眼球-视网膜-丘脑-枕叶-视皮层)
三、伪视觉通道--梦境
视觉系统还有个通路,就是到了晚上睡觉时,眼球关闭,但我们做梦依然能看到图像,这就是“伪视觉通路”。怎么形成的?晚上睡觉时,“感觉交换机”丘脑闲不下来,眼球不理它,它就勾上了脑干(脑干是脑和脊椎连接的部分,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维持快速眼动睡眠,而快速眼动睡眠正是大多数梦境出现的阶段)。脑干这时闲着无事,在到处抛媚眼呢(发放随机的神经信号),丘脑(分不清信号源)就把它接收过来,并把它送到枕叶的视皮层处。
(伪视觉通道:脑干-丘脑-枕叶-视皮层)
视皮层还以为这些随机的、一团乱麻的信号来自眼睛,就和我们觉醒的时候一样,尝试从这些信号中理出头绪。利用我们储备的知识和记忆,将离散的信号碎片串联起来,交织了人的想法、记忆、恐惧和愿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段统一的视觉影像,这就是梦。梦之所以离奇、肆无忌惮,是因为参与反省式思维、执行高级决策功能的前额叶皮层会在入睡之后完全静默了,白天紧张的突触也释放了天性。
借由梦境,脑中的无意识系统得以排除觉醒时的一切干扰,向我们展示将不同的概念连接在一起的全新方法。在梦中,意念在我们的内心自由舞动。
四、清醒梦
梦中还有一大类叫“清醒梦”(lucid dreams)。做这种梦的人知道自己在做梦,也能任意探索这个幻想出来的内在世界(我自己就是,梦中一遇到危险就撞墙,然后醒来)。
梦与人的意识系统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我们有一套主动的有意识系统,主要在觉醒的时候使用;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一个被动的梦的世界,每当有意识的系统关闭,我们的内心就为它所占据。而清醒梦代表的是某种中间状态,它同时使用着这两套系统的脑区。这两套系统也塑造了我们的知觉。
202101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