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昨天下午放学后,奶奶骑着电动车接我回家。在锁电动车的时候,刚巧有一个人上电梯,我不知怎么的也就跟她上了电梯。在电梯中,她问我住在几楼,我告诉她住在6楼。就这样,随着电梯上升,到6楼的时候,电梯门打开,我就走出了电梯。
奶奶:我锁好车后,发现小朋友不见了。我高声呼唤,到门口喊,没回应,也不见人;到楼梯间喊,也没有任何反应。我的心一下子空了,怎么眨眼功夫,人就无影无踪了呢?放眼四周,一切如常,但对我来说,一切都变了。
我们两人平时回家的模式都是:他站在我的身边,等我我锁好车,一起走上电梯,打开家门。从来都没有单独乘过电梯。
我回到电梯前,观察着电梯:两台电梯,一台停在10楼,一台停在2楼,都不是我住的楼层。忽然,我发现,停在2楼的电梯开始启动,缓缓向上,我估计是小朋友的操作了。果不其然,到了6楼,电梯停止,更加确定了我的判断。然后,电梯缓缓向下,到了1楼,电梯门打开,他没有任何表情的从里边出来。
他平时胆子就小,这次估计是吓懵了。而我的心,彻底地松了下来。
小朋友:我一见到奶奶,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低下了头,对奶奶说:下次我再也不单独跟人家上电梯了。
奶奶:我紧紧地抱住了他,让他不要难过。告诉他,通过这个事件,你得到了成长,是值得欢迎的好事。祝贺你通过了这轮闯关,为你感到骄傲!此时,他抬起了头,看我的眼光开始发亮。
我知道,这件事可以帮助他认知启蒙:让他建立基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我告诉他,今天发生的这件事,说明你对于刚刚所产生的现实,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叫认知。
有了这个认知,你就开始思考,怎么做才能再回到楼下见到奶奶,脑中便产生计划。
有了这个思考,你就开始行动。于是,再回到电梯,按下1楼按键,出门后,便见到了奶奶。
有了这样的行动,便有了这个完美的结果。
也就是说,当你认知正确了,结果就不会有太大的偏离。
接下来,我开始跟他假设:如果下楼后,并没有见到奶奶,你怎么办?
我告诉他,不要出去寻找奶奶,要么就在电梯门前安静地等待,要么就在家门口安静地等待。任何人拉着你说帮助你去找奶奶,让你跟他走,你都不要去相信他。
一个家庭,要对孩子的挫折表现出兴趣,并将其视为学习的良机,才能将成长型思维传授给孩子。
经常去问孩子:你今天有没有犯错?从错误中学到了什么?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你该怎么做呢?
家长要认为挫折是一件值得欢迎的好事,培养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渐渐地,他的成长型思维就形成了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