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神莫乱动》背景说明

《神莫乱动》背景说明

作者: 始安公士或 | 来源:发表于2023-10-12 15:00 被阅读0次

    这次的故事原本设计得更短小一点,后来在查资料时不断滚雪球,演变成现在的模样。

    “神莫乱动”这句话,源自2008年桂林泗洲湾举行的龙王下殿仪式中出现的一段祷告(摘录自《桂林龙船》P136-137)

    当时主持下殿仪式的前辈先烧纸钱香,手撒茶盐米,然后念了一段有道教色彩的祷告:

    请神仙千里长,日月合七十一时合七七子癸鬼神合七七,师傅在前,弟子在后。戊子年丁巳月庚申日众弟子请神,请泗洲湾金角老黄龙王下殿,神莫乱动,话莫乱提,弟子手拿一只鸡,身穿五色衣,头戴红冠色彩灵,弟将拿来何处用,弟将拿来祭刹神。祭请东方刹神;祭请南方刹神;祭请西方刹神;祭请北方刹神。天无忌,地无忌,阴阳无忌,百物尽吉,大吉大利!

    文中所有【神莫乱动,话莫乱提】的咒语,都是根据这段杜撰的。秦九九几次提着龙鸡施法,也是对这个场景的模拟。第一次看到这八个字的时候感觉很有趣,所以才有了写《神莫乱动》的念头。

    故事中的漓龙村就是《龙王起水》里的漓龙村,只不过因战乱衰败了。为何把故事设定在洪武五年呢?因为那一年,静江府正式改名桂林府,桂林才从原先的俗称成为我生活的这座三线城市的正式名称。(晚唐诗人李商隐写《桂林》一诗的时候,桂林还叫桂州)

    此外,还有个历史背景是,如今漓江两岸那些扒龙船的村子,村民大多是明清时期迁来桂林的。好多村子追溯祖宗,就是从江西庐陵县迁来的。安排庐陵移民成为复兴漓龙村的主力,影射的就是这段历史背景。桂林的汉族就是历代中原移民跟当地少数民族融合而成,到了近现代,江西、湖南后裔比例更高。每一代移民都会带来新的文化风俗,但都会跟原先的桂林风土人情产生融合。桂林龙船习俗也是这样形成的。

    现在的桂林方言(俗称官话)实际上是明朝时才形成的。更早的桂林人说的是桂北平话(俗称土话)。当然,写故事嘛,方言不一样,但中国在秦始皇以来都是书同文,所以我让各朝各代的主人公都用带桂林官话习惯的口语说话。有些东西文字上体现地方口语的味道,但辩证地看,这也便于全国各地的读者朋友理解。

    桂林龙船习俗本身带有浓厚的道教元素,比如泗洲湾请龙王下殿念的咒语,传统造船匠开工前要念咒语请神仙,不少龙船庙宇里供的是道教神仙。旧社会时还是由道士来主持龙船的所有仪式的。所以我才设定令公庙的庙祝是道士。

    令公庙纪念的就是大唐军神卫国公李靖。李靖在广西待的时间不长,但影响深远,在桂林和广西其他地方都产生了以【令公李靖】为主神的民间信仰。桂林白石潭村还保留了令公庙。而桂林傩戏有三十六神,其中有【令公】和【武婆(武则天)】。令公三相面具也是桂林傩面具中最有特色的一副。面具的第一层是不怒自威的红面武相,代表身为武将的令公李靖的本相;第二层是和颜悦色的白面文相,第三层则是杀气腾腾露出獠牙的金面兽相。令公面具可以拆卸,跳傩舞的人(俗称鬼师公)会根据剧情需要,把外面两层面具摘掉。

    既然设定是令公庙,那自然就会产生龙船文化和傩文化的交融。事实上,以前漓江边上的农村,有龙船、舞狮、傩舞。《龙王起水》的故事背景太早,还没那么丰富的体系。《神莫乱动》设定是荒村复兴,所以也没有充分融入剧情。以后写新故事再注意发掘一下。

    龙鸡和兵神像,在桂林传统龙船文化里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能在其他地方的龙船习俗中比较少见。

    龙鸡就是被选来守护在龙王旁的雄鸡。在游龙仪式中,兵神像一般是由头旗或者红(xiao)花(chu)崽(nan)捧着,走在队伍的最前头。扒龙船的时候,兵神像安放在龙头与封头板之间的显眼位置。龙王坐殿时,兵神守护在龙头之前。在出船前(桂林人称为“发兵”)先请兵神,由红花崽抱起兵神像飞跑到龙船头,图个吉利。

    从龙王下殿(即把龙头从神庙中的神台上抬下来)开始放在龙王爷(龙头)旁边,受村民供奉。扒龙船时,龙鸡要放到船头。挑选龙鸡的标准不一,我选择了其中一种讲究——红冠白羽铜脚。有人说龙鸡是取龙凤呈祥之意,也有人说雄鸡是在端午节中驱邪避疫用的。

    鸡爷这个角色,乡土味其实比另外几个角色更浓。它的对白里夹杂了更多桂林方言的口语习惯。我写故事的时候可能不小心把更多情感寄托在它那里,而不是秦九九那里。鸡爷是成了精的“百年龙鸡”,还是重明鸟转世,横跨南宋末年、元朝、明朝初年三个朝代,见过繁荣气象,也经历过灭村之灾,是个看惯世道沧桑的老油条。一个隐藏设定是,龙鸡在秦天柱的帮助下,激活了重明鸟的潜力。当年跟秦天柱一起打过夜叉鬼王。秦天柱临终前设下护村大阵,以免妖魔闯进漓龙村找秦九九报仇,把龙鸡的重明鸟之力耗尽了。所以鸡爷刚开始就像个唠唠叨叨、脾气急躁的嘴炮。其实鸡爷还是很厉害的,但是没什么持续战斗力。

    它就像家乡故园里的某一类老爷子。一肚子故事,可能乐于分享,也可能惜墨如金,但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以不变应万变地留在本土。秦九九对于它来说,是一个晚晚晚晚晚辈。漓龙村的居民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有鸡爷这个“漓龙活字典”在,古老的文化习俗就不会丢,还能重新换发生命。

    兵神是指挥行船的“神”,相当于龙船的急先锋。兵神一般是两件一套。故事里只提到一个兵神,起初是我的疏忽,后来觉得荒村残物,不全才显得落魄,就不改了。一套两件的兵神造型有区别:一件是武士骑虎手执宝剑or桡丁骑虎手持船桨,另一件是桡丁执桨抱着雄鸡or翻跟斗or奔跑的造型。

    我选的是骑虎武士款,设定为有了灵性,可以被道士操控的法宝。兵神老爷跟老红龙王、龙鸡都是漓龙村世代传下来的遗产,象征着古村连续不断的传家宝。悄悄说,写《龙王起水》的时候,我就把主人公廖铁虎同志当成兵神来写。《神莫乱动》铁虎真君是他死后受到人们纪念而创造的新民间信仰(当然这个情节完全是我基于情怀虚构的)。

    细心的读者肯定发现了,兵神老爷变身后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施法者的功力高低。兵神老爷短时间爆发的威力足以PK夜叉鬼王,不过它是前三板选手,耐力取决于施法者的法力够不够。战斗技巧超过全部对手,但杀伤力不一定能赢下来。

    按照我最初的设想,老红龙王、兵神像和龙鸡最后都要领便当。让秦九九最后念出【神莫乱动】的时候,它们真的再也不能动了。但是后来想一想,这种民俗小故事好像没必要搞【绝地天通,隔断人神】那么深刻的主题,还是烂俗的大团圆结局舒心。

    接下来该讲讲老红龙王了。龙头原型如图。

    桂林灵川县福灵广福庙红龙

    由于篇幅所限,我没有直接写众人合力消灭夜叉鬼王后,为怎样保全秦九九完整生命而艰难抉择的经过。其实,老红龙王才是从唐朝一直传下来的,兵神和龙鸡出道一个比一个晚。老红龙王是正儿八经见过漓水龙神的老家伙,曾经也是一方守护神,所以对漓龙村的破败有着最大的心理落差。

    故事里没细说,老红龙王神力退化得很严重,经常要秦天柱、秦九九找妖魔给他吃,才能保持清醒。从开场到后面,秦九九一直是仗着有老红龙王撑腰,才敢大胆地降妖伏魔。实在搞不定地就跟龙鸡一起诱敌深入,引诱妖魔到漓龙村令公庙喂老红龙王。结果老红龙王犯了老年痴呆,自己溜出去搞吃。秦天柱最后念的咒语,就像呼叫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电话,把他召唤回来了。

    (最初是想让老红龙王之间干掉夜叉鬼王,第二版草稿是老红龙王也打不过夜叉鬼王于是才把秦天柱召唤回来。最终写成现在的样子,因为秦天柱前面铺垫了那么久,他跟秦九九、赵攸往的互动才是最重要的。老红龙王当清道夫用了。老红龙王的设定其实还有一层寓意,不过,我不打算明说,看以后有没有读者能解读出来。)

    据民俗专家推测,桂林龙船搞龙、虎(兵神坐骑)、雄鸡的组合,寓意是守护神兽强强联合,驱邪避疫、保佑太平。

    说完神了,再讲讲人。我个人觉得秦九九、秦天柱、赵攸往塑造得可能还不够充分。一个是篇幅限制,另一个是赵攸往、秦天柱的戏份是10月推倒原先的版本重写了。构思了许多过往恩怨,但最后都是一笔待过。

    按照最初的设定。秦九九是漓龙村的弃婴,因为生来缺少一魂一魄,被村里的巫师认为养不活,于是被遗弃在旧官道上。心地善良的秦天柱(后来加入了赵攸往)外出时捡到了他,就想把他养活。

    秦天柱为什么会到漓龙村?因为那里有令公庙,令公庙有傩巫面具令公三相这个法宝。他修炼正统的道门法术,但又不拘一格,把鬼师公的傩巫法术也吸收进来,与赵攸往一起创造了新的道门法术。令公三相面具在新法术的加持下,可以请神下凡。十五年前与夜叉鬼王决斗时,秦天柱刚研究出这个打法,还不熟练,是作为最后的保命绝招用的。

    (PS:夜叉鬼王本来就所过无不残灭,顺势袭击了漓龙村,漓龙村几乎团灭。秦天柱拿到法宝时已经来不及救人了,最后惨胜对手。夜叉鬼王后来故意把灭村元凶说成是秦天柱,就是一种侵略者逻辑的话术。这个魔头在话术中掺杂了妖力,精神和生理上双重干扰,意志薄弱、头脑不清晰的人会中招。龙鸡作为饱经沧桑老油条,看穿了他的鬼话。)

    话说回来秦赵二人研究的这个新法术,不被故步自封的门派认可。庆林观曾经确实存在过,是桂林市区最早的道观之一,李靖修的,在后世朝代中重新过,最终在抗战时期毁于战火。秦天柱认为傩巫系统的令公法术跟自己这庆林观道门弟子有缘,都是令公李靖遗产,交叉融合取长补短一下也不为过吧?

    秦天柱的初始设定就是很厉害的人,本来是门派的第一希望(赵攸往排第二)。虽然性格本身不叛逆,但因为在学术上“离经叛道”,遭到排挤。秦天柱性格不拘泥于框框条条,所以就让赵攸往“揭发”自己,自己背黑锅离开师门。他来到废弃的漓龙村,重新撑起令公庙,养大秦九九,也是为漓龙村留下火种。不过,正因为他用自己的一魂一魄补全秦九九缺失的魂魄,导致实力高强的他最终英年早逝。

    在故事里可能刻画得不够明确,赵攸往是个爱玩火的人。他把秦九九直接丢在夜叉鬼的据点前,就是想让秦九九把妖魔引到漓龙村。他在漓龙村布下许多陷阱,还造了个假的秦天柱墓,想把夜叉鬼王等魔一网打尽。结果差点玩脱了。他操纵那么多东西,费心费力的,操纵兵神老爷尤其耗能。

    当初他跟师兄秦天柱情同手足,但自己也有私心。秦天柱希望通过牺牲自己的前途,换取门派对赵攸往的信任,让门派里至少留一个能【守正创新】的人,不至于所有人都故步自封。而赵攸往也顺势按计划踩着秦天柱上位。他跟秦天柱的差距在于,他能接受新事物,但不像秦天柱的创造力那么强,思想也更加功利一些。战斗方面,秦天柱比他用脑子多,他更迷信自己的实力。

    秦天柱没告诉秦九九自己曾经是庆林观的人,龙鸡讨厌把秦天柱逐出师门的庆林观所以也绝口不提。而上位的赵攸往只顾搞自己的事业,也没有去漓龙村看过为自己铺路的师兄。所以秦九九什么都不知道。当然,赵攸往知道秦九九的事情,所以料定这个师侄肯定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完成任务。

    设定太多了,几乎要变成一个完整的番外,所以忍痛割爱。

    至于秦九九,是个木讷倔强的少年,开始心眼不多。鸡爷带坏的,鸡爷叫他做啥子,他就老老实实做啥子。因为耿直经常犯倔。15岁而已,有时候孩子气,很正常。由于太尊敬师父,他说谎的时候会流泪(鸡爷懂他,所以在引诱夜叉鬼王进漓龙村的时候是在打配合),打秦天柱雕像时也会犹豫(鸡爷了解他,所以特意强调“反正都是假的”)。当然,赵攸往最后收心养性了,小伙子却“学坏”了。

    秦九九的实力其实不算出众。他努力,但一直不太开窍。当然,他比一般的庆林观弟子强一大截。愤怒之下的爆发,使出禁音法术是他第一次升极。决战时他没起太大作用,更多是作为解放秦天柱的工具出现。老红龙王牺牲自己为他注入的力量,才让他在一年之后具备挑衅师叔赵攸往的力量。在此之前,他更多是凭机智应对,以弱抗强,主要扮演诱敌深入打配合的角色。之所以让他“弱”一点,是为了让他的坚守更显不易。

    秦九九代表了一种自讨苦吃的生活哲学。甘愿留守荒土,不肯随大流去发达地区。他不是没机会,只要跟着大师兄、二师兄任何一边走,前途也许会好很多。他却选择独自留守,费劲巴拉地过苦日子,力图复兴荒村。找人玩抢龙头逗老红龙王开心,只是个直接原因。他要的是通过传统的龙船游戏,重新凝聚一批人搞活自己的村子。他不顾自己实力去揭除魔悬赏的公告,就是想救下那些百姓后争取给村里添加人口。他的底气是老红龙王等神,所以老红龙王不在就会慌。

    写秦九九,就是为了致敬那些坚定不移的留守者。他们可能弱,但会坚持到底。每一片土地都需要一些这样的人。

    按照最初的设定,老红龙王和兵神像的神力化作一魂一魄,以自己永远沉睡的代价,给秦九九完整的生命。然后安排赵攸往去做令公庙的庙祝,代替秦九九守庙,保护庐陵移民重建的漓龙村,秦九九则带着龙鸡、兵神老爷一起云游四方,拜访仙人,寻找重新唤醒老红龙王的办法,留个开放式结局。为什么最后没用咧?因为我更早的时候构思的一个坑,结局是类似的处理方式(还没正式写),留着备用吧。

    我崽,一口气扯了这么多板路,居然忘了说最重要的【抢龙头】。

    抢龙头不是桂林共同的龙船习俗,而是部分流域的部分村子的习俗。除了抢龙头,还有【偷兵神】。桂林人扒龙船,与“龙亲”友村讲情义,所以抢龙头和偷兵神不是好勇斗狠的搞法,就是打打闹闹搞联欢。

    我在正文插叙【抢龙头】习俗说明的时候省略了一些细节。

    客村抢龙头回去供奉几天,请主村的龙亲来吃饭,然后把龙头奉还回去。主村抬龙头回去的排队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当先是写着村名的大旗,旗手与前辈出任的长老在前方开路,中间是抬着龙头的四人,以及客村送的礼品,后面有舞狮、锣鼓、铁铳、鞭炮,以及众船丁。队伍浩浩荡荡,气氛欢欢喜喜。

    抬龙头回去还有另一种玩法。前面的环节一样,后面是客村回请主村吃龙王饭之后,主村船丁不直接拿回龙头。而是由客村另择良辰,制作一个精美的龙轿,把龙头请进龙轿内,再由四个戴大红花的红花崽把龙头抬回主村的庙里。

    其实故事里涉及的桂林民俗,不到资料里的千分之一。无论是抢龙头还是傩戏,都有很多可用的素材。以后找机会在新故事里一点点展示吧。

    完了,这次没有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神莫乱动》背景说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zn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