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幸观赏了坊间名声很响的电影《驴得水》。自从听说这是部开心麻花团队参与的喜剧电影,我便决定一定要好好欣赏一番。虽然称不上沐浴斋戒、虔诚祈祷,但也不是随随便便找个时间在无状态无意识里草草看完。我希望在一个静心的时间,美好的心境里,明亮的心智里,静静的观赏他。甚至于我希望是戏里戏外的反复观赏他。总之,对观影状态的追求我用一个细节来体现:我选择在饭后两小时后,晚上八点半左右开始欣赏。之所以这样做,我是怕我的血液全部去参与消化运动了,而导致我脑供血不足,思路迟钝,反应不够敏捷。
也许听说永远都是听说,你的感受永远都是你自己的感受吧。我预备了充足的时间,准备看几遍《驴得水》,可是我就只看了一遍、就一遍。看完这电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难受,说不出的难受。从来没有另外一部电影也带给我同样的难受。也许有人要说把恶人演的让你恨,那就是好电影。这就是《驴得水》要带给大家的东西?因为除了难受我别无所获。
首先我必须要肯定剧中演员的演技。饰演张一曼的林素汐,饰演周铁男的刘帅良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单单从演技上说,这是绝对值得肯定的表现。以及我在怀疑铜匠的老婆是不是个男人饰演的,太到位了。对于演技我不再过多赘述,这部电影的演技有许多话剧的影子,略带夸张的表现力我认为还不错。这完全符合开心麻花团队在同样的事情上出新的的风格,同样印证了他们是个以话剧起步的团队。
今天我要表达的观点更多是关于《驴得水》的剧本、节奏和情节。我的个人观点认为《驴得水》就是在表达一个“惨”字。为了表达这个“惨”字,整个故事甚至有些扭曲变形。整个故事围绕一个“惨”字开始这样讲故事:更惨,比更惨更惨,比更惨更更惨。在观影中我一直在等待影片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打破这个节奏。可是,影片却将这个“惨”的节奏坚决的进行到底了。我不得不承认:是滴,这次的关键情节我一个都没有猜对。虽然没有猜对我却没有猜不对情节应有的惊喜、震撼和喜欢。从几个方面来讲,这个故事都不该这样一惨到底的。在教育部特派员第二次到来之前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符合一部喜剧的步点。可是,在这之后整个故事就摆脱了喜剧的束缚,利用我们对那个最终包袱的期待之心,将这个故事一根筋的一“惨”到底了。这个故事迫切的需要一个转折,用这个转折来打破这个谁比谁更惨的节奏。咱们能不能比点别的呢?第一次惨,特派员再次到来,之前所有的努力成果都危在旦夕。这次他们将用怎样生动的方式搞定特派员呢?会是铁匠如张一曼说的那样像个天才般的在英语方面突飞猛进吗?还是那位赞助者罗斯是只会说俄语的美国人呢?我被深深吸引的期待着。第二次更惨,他们那样理直气壮的对待一位女士。我们且不说关于他们是老师的背景,关于他们是教育者的出身。单单说是在对待一位女士。这样合适吗?我是多么希望实时的制止这种行为。周铁男失败了,我只能认为这是一个更大的“梗”。我在耐心的等待,等待一个更大的英雄。当更更惨出现的时候,逼婚、威胁、金钱的诱惑、自以为是的坚持······这群人的思想都不挣扎一下下的就赤裸裸的丑恶下去。我就觉得那个“惨”的冲击力已经没有那么大了。这已经完全失去了节奏,基本上向闹剧发展了。所以当故事惨到底的时候已经是索然无味了。这电影需要一个希望!我在问自己,这个希望是什么!直到我写到这里我也说不好自己想要的希望是什么。可是我只知道,这个希望只在故事开始的铺陈部分给了我,然后影片利用我对这个希望的需求欺骗了我。我简直难以想象为什么整部电影要罗列如此多的丑陋,然而罗列了如此多的丑陋之后却没有一份我们渴望已久的美好与之抗衡。这个世界已经够丑陋了,现实已经让我丑陋的见怪不怪了。你为什么还要让我看这些呢?我们的电影需要打破这些丑陋。不是吗?我甚至于更希望周铁男真的被打死了,起码他是为美好牺牲的。即使你们愿意为他铺陈上心向延安的牺牲者我也无所谓。我揪心的认为佳佳要成功了,她执拗的寄出了信,丑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那颗最后的救命稻草是张一曼的枪,我多么希望她一枪打中了任何一种丑陋······可是她却打中了那个“想活出自己”的思想。
接着,我又轻轻的问自己:这样的一个悲惨故事真的适合安排在老师们中间吗?适合由一群教育者来讲述吗?我们是不是应该适当的给人类的未来留下点信心呢?是的,影视作品需要夸张,需要打破底线,需要标新立异······这个故事让我最大化的接受就是:它更加适合做话剧剧本,不适合电影。不论是从情节的紧凑程度上还是从情节内容上。整部《驴得水》缺少节奏的变化,过于紧凑。情节来的太快,对应的结果来的更快。一惨到底的剧情,突破思维底线的风格更是话剧的不二特点。我个人不成熟的认为:作为一部电影,总是要带给观众点什么的。希望、梦想、认同、动力等等等等吧。总之,不应该是不愿意相信的排斥。也许这是一群商人的故事我们会试着接受。然而,这是一群教育者的故事。我难以表达那种教育者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与影片带给我的烦感的反差。每一次,每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让我有一种带入感,我总是想象着自己成为影片里的某一个角色。这次我很迷茫,不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所以成为谁也就不重要了。我甚至冲动的认为这影片不应该通过审查。这让我想起了那个关于罗中立的美术作品《父亲》的故事。父亲的耳朵上多了只圆珠笔。是否,如果最终佳佳不是去投奔延安的哥哥,这电影也不会通过审查呢?电影《教父》表现黑社会的丑陋,可是主人公不做毒品生意、帮助弱小者获取公平、有严格的行为界限,所以我们对他的成功默默支持。杰森斯坦森向来以暴力讲述各种角色的故事,我们却从来没有排斥过他的每一次凶狠暴力表现。我想这就是我一直所纠结的问题吧!我只能模糊的这样表达了。
民国的老师也是老师,国外的老师还是老师,今天的老师更是老师。老师,不应该因政治体制的不同而存在不同。如果真的存在不同我们只能接受部分的不同。我们不接受如此多愚蠢的教育者聚在一起,我们客观的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我们不能容忍一个因爱生恨的老师表现的竟不如一个常人。我们不能容忍一个年轻的老师竟然被一声枪响夺走了一切。我们不能容忍一个校长如此的愚昧,愚昧的在最后一刻才苏醒却没有痛彻心扉的教训。我们也不能容忍正义如此的边缘化。我以为那个阻止兵痞强奸张一曼老师的秘书在最后会有所作为。这一点点的正义又怎能拯救如此多的罪恶呢?正义可以小,却不可以杯水车薪。哎,这影片的“惨”真让我担忧。当看到兵痞强奸张一曼老师被秘书制止的时候,我已经决定如果剧情胆敢让秘书或者是特派员强奸了张一曼老师我就马上选择不再看下去。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做英语老师的父亲要阻止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位老师。他告诉自己的女儿:做一位老师很艰辛。我们需要用最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安于清贫、洁身自好等等都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你执意成为一位老师,就请你坚定的告诉我你已经准备好接受这一切。无论如何,这里都至少需要这样一位老师。
也许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或者说是美好主义者,见不得如此的惨。剧中教育者的失败遍及了每个角落。我不知道佳佳究竟教给铜匠些什么?我想反问的是如果什么也不教给铜匠又能怎样呢?受教育者、教育者与没教育者有什么区别吗?对,有区别!区别在于没教育者的铜匠老婆奋起反抗了!我差点忘记了是她搅黄了婚礼。难道我们的世界只配被没教育者支配吗?剧中给了那套茶具很多的戏份儿。我真的想不明白,那象征了什么!在水源缺乏的地区,特派员依然摆谱!这象征腐败?象征官僚?象征奢侈?象征不体察情况?当铜匠第一次碰那套茶具,它让我隐约感到象征的是权力。可是,当铜匠第二次自己说会使用茶具并操作的时候,我依然觉得铜匠用的不够纯熟,有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那么,铜匠这个无知者利用权力的恶与高官特派员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恶有什么区别呢?完全的一丘之貉啊!不,有区别!其区别在于铜匠的恶比特派员的恶更直白、更粗糙、更野蛮。铜匠的恶是无知的报复的恶,哪里有特派员为了达到目的用尽心思、花样多变、婉转的恶来的有知识有文化啊!张一曼老师的结局让我如此的悲观。我宁愿她疯疯癫癫的活下去,起码那样是快乐的。其实我不愿意这样领会,一个想要活出自己的人,在一个远离世俗的地方仍然没有逃脱世俗的追杀。也许是那个时代没有这种人的立足之地吧。因爱生恨的裴魁山!请问他与铜匠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没有区别?为什么一个老师跟一个铜匠会是一样的。我该问恶语中伤与暴力毁坏哪个更可恶吗?哈,有区别!他把对张一曼老师的爱转移到了金钱上。佳佳走了,没有父亲的阻拦,没有与父亲的争论,没有佳佳的忠告。那箱弹力球就该洒满山坡,一个如此懦弱者就不配拥有思念和爱情。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最后我们要小小的批评下各方运营者,是哪一方构建的这个卖点我们就着重的批评哪一方。是的,近几年喜剧题材长久不衰的在中国影视界不断创造着票房神话。作为一个业余电影爱好者,我不知道该怎么定义、归类这部《驴得水》。首先,这绝对是前无古人的事情。我们也普遍的晓得,开心麻花团队致力于让喜剧的一笑之后留给大家些思考。不论这部电影的票房如何,我始终认为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剑走偏锋的事情做一次就好了。我甚至有种被欺骗的感觉,这哪里是什么喜剧哟!好吧,也许是喜剧的新形势新常态吧!我们在挑剔创作者的时候同样也鼓励支持创作者,希望在你们面对以上鄙薄的内容的时候能够有更多想证明自己的冲动!
后记
时间已近午夜!以上只不过是一场头脑风暴,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头上一句腚上一句的。总感觉里面有太多不成熟的观点。甚至觉得每个观点都可以好好论证一番,容我偷个懒就到这里吧!欢迎有异议者质疑于我。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