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大学》和《中庸》合起来就是一部写作教程。《大学》讲宏伟蓝图、概念、境界。《中庸》讲具体方法和实际操作。《大学》讲“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概念,没说怎么穷其理。《中庸》讲“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中庸》“能尽其性”是对《大学》“格物致知”的使用说明书,进一步的阐释怎么格物,《大学》说的格物是了了解人的规律脾性和事物的规律脾性。你要能做到尽人之性和物之性,掌握了这些你写出来的东西才有内涵。那么掌握了“能尽其性”以后会怎样么呢?你会“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叁矣!(三矣:一种说天地人三才,你就是人才,一种说参天巨人)你就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你“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间,小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就是收放自如。那么怎么才能收放自如呢?一:格物致知,二:能尽其性,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是不新呢?《中庸》告诉你“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你不天天新,走复古路线就是找死,这里多说一句,人认为儒家是复古路线是胡说的,孔子一再提倡新民。然后你了解到了“格物致知(观察明理)”、“能尽其性(把问题想到极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进取)”、“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加实践并且运用到写作中)”最后你达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叁矣!”你就是三才之一。
还有我一般填词,首句不入韵的词就选有能对仗的句子填,这样能弥补韵稀带来的节奏感不强烈的缺陷,比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梦後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同样是填“临江仙”就因为后面这首多了首句对仗就弥补了首句不入韵的缺陷,感觉一下紧促了许多。为什么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要比《沁园春 长沙》好?因为《沁园春 雪》他用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和万是一个叠加,是一个排比。《沁园春》这个词牌本身就韵稀,要是不叠加排比就会觉得清淡无味,和读散文一样,没有骈文的感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