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提供的总表与分表的数据对不上?”
“我是按照每个销售人员所销售的每种商品来进行统计的。”
当我对同事提供的销售信息提出疑问后,同事这样回答我。
按理总表是各个分表的合计汇总,两者的总计应是相等的,但同事提供的表格中两者却不相等。
明明我问的是数据对不上的问题,同事却告诉我是如何得到这些数据的,似乎想以此来证明这样算出来不会有错。
无独有偶,中午吃饭时,同事跟我无奈吐槽:她在汇总工资表时,发现有一个人的工资在11月份是没有的数据,12月却是有的,以为漏了一个月数据。
询问造工资表的人后,才知11月工资表漏做了一个人,工资随后补发了,就把相关数据做到12月工资表中,12月不用再支付,只是这样一来12月工资到哪儿去了?
她问发工资的人,对方说不明白,再去问制表的人,对方洋洋洒洒说了半天,把事情从头到尾解释了一遍。听完她也是醉了,实际上,这个人12月已离职了,把11月的漏做工资放到了12月。
只要对方告诉她,这个人12月已离职,工资表上是补的11月工资,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事,愣是折腾了半天绕了一圈才搞清楚。
我们表达一件事情,最关键的是让别人能听懂。但很多时候,人们很容易从自身想法出发,自以为说清楚了,但别人却没听明白。
想要别人听懂,首先要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即一个人的大脑在接受和处理信息时,有着什么样的思维习惯。了解这些思维习惯,就能够知道怎样表达可以让别人更容易理解。
第一,大脑喜欢归纳主题。
如果一个人跟老板说,“咱们办公室租金涨了,物业费也很贵,服务质量却不高,员工意见很大,顾客来了,周围停车也不方便……我们要不要换个办公室?”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这个人说话没有重点?啰嗦了半天,最后才说出了主题。在开始说前面内容时,你就随着他的话一直猜,他要说什么。
如果他在一开始就告诉你,他说这些话的目的,再展开说明,听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不容易产生误会。
第二,大脑喜欢归类。
你去超市,有人让你代买一些东西:茄子、苹果、青菜、牙膏……这样听得比较乱,还容易忘记,但如果把它们分成蔬菜、水果、日用品,你就感觉没那么混乱,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归类。
第三,大脑偏爱数字3.
比如,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事不过三。领导讲话,也常常说,“我想说3点”等等。因为大脑的短时记忆有限,多数人能够记住的常常是3~4个内容。
第四,大脑喜欢有规律的东西。
如果让你记住1,5,3,8,2,6,0,4,9,7这些数字,一下子是不是有些难,但如果把它们理顺,发现是0到9的数字,非常容易就记住了。
了解了大脑的这些习惯,并按照这些习惯处理信息,就可以更好进行沟通表达,让别人更容易理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