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咒骂别人,不可取;抱怨他人,也不好;总是道歉,还不行;要说谢谢,给自己听。
人说的话,最先听到的,是自己。
可能还没有说出来,就已经进入了内心;文以载道,文字传递的是思想,让什么进入身体,就会滋养什么样的人性。
逻辑是这样的,举几例子。
看唐明浩的《曾国藩》传记小说,里面有一个情节,记忆很深,曾国藩的军队,不是常常失败,但也要向上汇报。
汇报的有一个词:屡败屡战。
把战、败二字,相互调换,屡败屡战;整个格局都变了,不仅看得人满意,也激励和熏陶自身。
还有一个例子。
跟别人约会,迟到的时候不要说道歉的话,总感觉低人一等,让别人也难堪;而是说道谢的话,谢谢别人有耐心,等了自己那么久。
既没有贬低自己,也夸赞了别人。
把整个事情的走向,从相互埋怨,到相互欣赏,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因为情绪没有相互消耗还在相互滋养。
都是话都有话的真相。
再用攀比举例,最令人难受的不是比较,而是别人,关注的是别人。
哪怕是为自己。
但说的就是别人,关注的焦点,自己的时间用在别人身上;自己只有一个,别人有无数个。
生命都浪费在别人,多鼓励自己。
如果总是苛责自己,不单单会痛苦,还会拒绝承认事实;而理解自己,就没有内耗,还能坦然接受。
没有对与错,没有行不行,只有位置不同,要走的路不同,真有什么事,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有一个问题:情商。
要求一个人情商高,说讨巧的话,迅速消耗情绪价值,最后都活成讨好他人,里面的走向,不可不察。
有冲突,有矛盾,难两全。
最终都挨不过人性。
其实,没有矛盾只有复杂;习惯抱怨的人,不是喜欢抱怨,而是没有见过,或者见得少。
谁喜欢自己是一个怨气冲天的人呢?
要有所察觉。
喜欢与不喜欢,是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可以衡量很多的事情;不喜欢就不喜欢,喜欢就喜欢,不可强求。
还是以约会为例。
习惯说抱怨,说对不起,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事后特别懊恼;越想把事情维持好,越是痛苦,因为习惯里面,没有谢谢的概念。
真正的问题是,想维持,没能力。
这是阅读的目的,当白天看过,知道,意识到,还可以那样活,习惯自然会跳过去;所谓的矛盾,不过是不知道,看得少而已。
当自己意识到,是没有冲突的;内在真正喜欢什么,自然会往那个方向走;走不过去的,一定是有问题的,至少还有不理解在里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