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第一章 无以致巨富聊发奇想
故人重相见把酒言欢
这是一个山乡小镇,这个镇在群山包围之下像一块T行的积木被放到在一块三角形的沙滩地上。一条乌黑的河流围着小镇又窄又弯地在一座石拱桥下打漩几周后,又顺流而下,随着垃圾物浮浮沉沉向西边而去。那河的下游有一个舂米的水磨子,人们把那个地方叫野鸡滩。
这个镇的墟日,也叫赶集日。是每个月的三、六、九日;另外的二、五、八;或一、四、七日,属于其它的镇子或乡场。一到这赶集的日子里,这僻静的山镇被从四面八方赶来兜售生意的人顿时增添了许多的活力。首先是街道两旁的店铺次第门开,把日用百货摆放在店门前,以招徕顾客。其次是农村来的懂点经济的地摊商人,他们在水泥路面上铺几张尼龙胶布,再把要出售的商品一一摆在上面。有镰刀,铁锹,苕帚;甚或有大件的犁铧,风车之类的农用工具。更有那卖廉价衣服的商人,用几根干枯的竹篙搭成一个大架子立着。把衣服、裤子高高的掛在上面,下头又用几张竹篾编织成的竹排靠着架子,又乱放着大人,小孩常用的鞋垫袜子之类的日常用品。
那卖柑橘的,把橘子堆得小山一样,红红的像一团团火焰;那卖苹果和梨子的,时不时往水果上面喷洒着水来; 那挑着担子,“叮当,叮当”敲着响的卖麦芽糖的,时而东又时而西的在游荡。更有那路边炸油条,油饼的。黑漆漆的锅里“咕噜咕噜”正翻腾着油菜的香气,招引得路人不自觉地暗咽唾沫。于是,那趁着路远赶早集的人,坐在那小吃摊上,一边喝稀饭,一边吃着滚烫的油条。
走过小吃摊,再一左拐,便是买卖鸡鸭的禽蛋、生猪市场。在这里“哼哼”叫的不只是猪,那鸡鸭的声音却是更大,并且还扑腾着翅膀,伸一伸手脚。关在这竹笼里的鸡们,鸭们。当然是难以预料它们自己的命运的。
其实,在这个农村市场里,猪的生意最黑暗。不但是短斤少两,价格更是变幻莫测。这猪仔也不全是这个乡镇或乡下农户里的猪,或是从别的乡下买来的。再赶在这个三、六、、九日里卖掉,从中赚取一些差价。当然,如果卖掉从其它市场贩来的猪,并且赚取了一些钱;再从这个市场买得便宜的猪,明日或后日再贩到另一个乡镇市场去又赚了一点钱。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这小猪的价格还不是这一帮猪贩们暗中操纵的?赚多赚少他们心里再清楚不过了。于是,猪生意便这样形成了。猪贩们也渐渐发了一些小财,后来, 人们便把这桩生意叫“卖猪仔”。在整个八十年代的农村,乡镇上都有这样子的一群做小猪生意的人。
故事到这里似乎才刚刚开始,不过这还是八十年代里的事情。如今这个镇子已经比起以前更繁华,更富裕了。
那么,这个镇叫什么名字呢?
它就叫青禾镇。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篇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