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作者: 龙_隆 | 来源:发表于2023-03-05 09:46 被阅读0次

    不知今日早餐,大家是否吃了煎鸡蛋?!

    了解二十四节气习俗的朋友,或许猜出了我问话的意思,对,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排于立春、雨水后的春季第三个节气。

    惊蛰也是干支历卯月(二月)的起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生发之大象,代表着生机茂发,如《律书》曰:”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由此可知,卯是指万物从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从地下面冒出为卯,卯也就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生机。

    “惊蛰”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启蛰”(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相传是因汉景帝名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对应一卦,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大壮卦是卯月的消息卦。“卯”有茂盛的意思,卯的五行属木,木主生发、生长,所以大壮卦对应的惊蛰节气,意味着万物开始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大地上将出现春暖花开的的美好景象。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后,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光。正所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道出了惊蛰节气在农耕上的重要意义。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从惊蛰节气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

    惊蛰节气,民间有很多习俗:

    1、惊蛰吃煎鸡蛋。传说是因为惊蛰时期,万物惊醒,有凶猛的白虎要出来害人,为了不让白虎害人,需要用蛋供奉白虎,以前是一定要用鸭蛋,随着时间,逐渐改用鸡蛋。最后来就演化出了惊蛰要吃鸡蛋的传统习俗。

    2、吃梨的习俗。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3、打小人。香港、澳门一向有“打小人”的习俗。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犯之则在年内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因此大家都要买份纸料,内含纸老虎、吉纸、小人纸等去“打小人”。

    4、蒙鼓皮。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随着惊蛰的到来,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不断增加,新陈代谢日渐旺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而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

    按照传统中医五行学说理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者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如果由于气候、情志、饮食等因素,造成某脏器生理机能的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机体动态平衡,出现疾病。中医认为,春季人体肝气旺,是肝脏机能活动的旺盛时节,所以惊蛰养生,就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使肝脏机能正常,以适应惊蛰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发生。

    而春季养肝是多方面的,首先要重视精神调养,应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态,以保持肝的健康。其次饮食上,宜适当吃些葱、香菜等,这类食物温而发散,与春季气候相适应,对人体有益,而生冷之物则应当少食,以免伤害脾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惊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gm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