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有过这样的感受:工作太忙、空闲太少,都没有时间陪孩子;可是,当你真的闲下来的时候,却又发现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玩了。给他读一本你都不熟悉的书?还是带他去那个进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公园?或者是傻乎乎地看着他做作业?时间一久,孩子也会腻味你陪伴他的方式。
陪伴孩子是一门艺术
很多人以为带孩子只要花时间就行。可是,这样的观点却并不正确。陪伴是一门艺术。同样是两个小时,或者十五分钟,不同的父母可以使用出不同的效果来。例如,你可以选择和孩子一起坐着看电视,也可以选择和他逛一家博物馆;你可以领着他把时间消耗在游乐园里,也可以引导他一起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据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保持着和孩子经常交流的习惯。当然,他的时间绝对比我们的要紧张很多。
我们能够陪伴孩子的时光,主要集中在孩子7岁以前。超过7岁,孩子就不爱和父母一起玩了。按照一周30个小时陪伴时间来计算,一年就是1600小时,合66天多一点。7年就是466天,只有孩子年龄天数的六分之一。这466天,大概就是亲子间的“黄金时期”了。恰好,古语有“7岁看老”之论,就是说孩子7岁前的培养是最为关键的。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在466天中完成一项非常重要的使命。
466天,隐藏着亲子陪伴的全部秘密。我们该如何使用这466天,如何让眼前不断流淌的有限时间变得更有价值呢?这就需要我们改变随意的和漫无目的的陪伴方式,用更多更有益的“玩法”丰富我们的陪伴过程。所以,我建议家长们为孩子列一份陪伴清单。不一定要动笔写下来,但一定要有计划意识。
陪伴不是坐在一起那么简单
高质量的陪伴,是父母和孩子都能从陪伴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当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应当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完全进入角色。时间或许并不是很长,但心灵上的沟通与慰藉却必须充分。也存在许多“无效陪伴”,甚至“不当陪伴”。例如,和孩子一起做的游戏并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甚至把孩子丢在一边自己玩,自己抱着手机刷微信。排除“无效陪伴”和“不当陪伴”的最好办法,就是把陪伴孩子当做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
陪伴要有利于孩子兴趣发展
从呱呱坠地到能够独立上学,孩子的心理和身体一样,经历了飞速发展的过程。两岁以前,他们还是个小宝宝,吃喝拉撒都需要你照顾,主要以生活陪伴为主,给孩子提供充分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两三岁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学习意识就开始表现得很显著了。都说“三岁看大”,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以及一些过人之处,在三岁左右就能反映出来。这个阶段,应当多陪孩子游戏,试着发现孩子的兴趣,做孩子心灵上的“伙伴”。
四五岁,孩子进入旺盛的学习期,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事情。这个阶段,他们需要的更多是尝试,是父母的肯定和支持。从这个时期开始,就要讲究“玩”的学问了。父母应该创造条件,多让孩子接触一些新环境、新知识,带孩子一起学习。
六七岁阶段,孩子初步有了社会化意识,开始对大人世界产生兴趣。这个阶段,给予他们规范和引导是非常关键的。带他们参观不同的场所,进行一些职业化体验,可能会让他们感兴趣。这个阶段,孩子会从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中不自觉地学习到很多。所以,父母应当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陪伴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取决于父母的时间、孩子的兴趣、家庭的条件等。在所有的陪伴方式中,读书、运动和旅行是公认的比较好的几种陪伴方式。陪孩子读书,能尽早帮孩子建立阅读习惯。陪孩子运动,则有助于孩子养成健康的心态和习惯。陪孩子旅行,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心胸阔达、乐观积极。
相反,陪孩子看电视、当着孩子面玩手机、看着孩子做作业等几种陪伴方式,则占据了“无效陪伴”和“不当陪绑”清单的主要位置。这样的陪伴方式,不仅仅是浪费亲子间难得的共处时光,而且也极易给孩子留下不好的感受,为孩子树立反面典型。
不要出现“负面陪伴”
父母和孩子的相互陪伴,应该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情。可是,有些孩子却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在于父母让本来很可贵的陪伴变成一种“负面陪伴”。所谓“负面陪伴”,就是这种陪伴让孩子产生厌烦、压力甚至恐惧,想要逃避。例如,孩子本来不想去上“兴趣班”,妈妈非要逼着自己去;孩子的钢琴弹得不好,等待她的总是埋怨和训斥,等等。在今天,这些已经算是一种比较极端的例子,但并非很少见。“负面陪伴”,不仅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也会让孩子和父母渐行渐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