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练字那点事(二) 练字就练硬笔,练行书

练字那点事(二) 练字就练硬笔,练行书

作者: 跨浪 | 来源:发表于2020-04-13 12:31 被阅读0次

    疫情期间,在家教孩子写字,责任重大,自己也练就得也就更多。中国文化的根基莫过于文字了,从甲骨文到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历史的脉络有迹可循。先是描绘自然,然后抽象、分化,繁衍至今。

    在历史的进程中,文字的改变从未停留,而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书写工具、法制规范、艺术审美等等。甲骨文就不说了,从刀笔吏在竹简上刻字的硬笔,到蒙恬改良软笔,再到铅笔、钢笔、圆珠笔的出现,转了一圈,再度回归。写字这件事想必也将贯穿中华文化的始终,先贤们孜孜不倦的探求,化作碑文字帖传之于世。几千年留下的作品琳琅满目,但究其根源,笔法依然出自汉简、碑刻。

    虽然现代生活中,手机、电脑的普及,写字已经很少了,但总有用笔那一刻。当笔尖在纸上闪烁出耀眼的光芒时,纸上的印迹也随之散发出艺术气息,让人赏心悦目。这种艺术的感染力,无论时代如何进步,都无法替代的。所以,练字当然首选硬笔了。

    书写工具在变,字体也在变。虽说秦二世而亡,但毕竟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让李斯将文字进行规范并简化 ,有了小篆。其字型扁长,多有弧线,结构复杂。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长期的统治时间为隶书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其字型方整,便于书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顺便说一句,草书也出现在这个时期,汉代书法家分两类:一类汉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草书,以张旭为代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书法虽然失去了大一统的生长土壤,从而变得多样。钟繇主导的楷法,变得更具备实用价值。二王的出现更是将书法增添了艺术色彩。南北朝时期便开启了北碑南帖的时代,“魏碑”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唐楷的出现,让楷书成为主流。自此,书法字帖基本已经定型。
    直到,简体字的出现,观其趋势依然是从繁至简。任何事物都存在自己的生长周期,并非无中生有,简体字也是如此。许多简体字都是由“草书”楷化而成,这种字自然在民间倍受欢迎。可以说从文字诞生起,就一直在简化。要说我们现在用的“简体字”,从陆费逵算起,也经历了清末、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我们可以对比几个草书、繁体字与简体字来看一下。




    还有一些字,简繁同在。这种在各个时期,写法不合的主要流行的通俗字体,在《汉字简化方案》出台后,陆续规范。这一具有前瞻性的举措,使得汉字更适合未来时代的发展。平时我们也可以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旅游部发布的信息。什么是俗体字?

    在日常书写中,有时我们需要应付考试,有时需要快速记录。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趋变适时,行书之要。"行书就正是因为兼具楷、草两种书体之长。既可以写得规矩、严谨一些,也可奔放、简练一些,笔断势连,一气呵成。在练习行书的过程中,既可以了解字形演变,又能明显的看出笔画顺序。事倍功半,何乐而不为?

    在手机上找一张古人的字帖,取一两片纸,写三五行文字。一定要竖着写,边写边点头,嗯,写的真不错。据说,古人竖着写字就是为了让人边读边点头,用行为来改变心态。读着书,点着头,心道“然也,古人诚不欺我”。当然,横着写也有横着写的好处,一边写一边摇头,心道“不对,不对,写得咋就不对呢”?思辨精神随之而来。

    利用碎片时间,看一看古人怎么写,自己再动动笔,《圣教序》、《兰亭序》都是再好不过的临本。既然打算练字,就一定要选实用、方便、快捷的。楷书一笔一画,实则最难,多数人都是被它劝退。先积累些够经验,再去挑战“书法”这个大BOSS。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练字那点事(二) 练字就练硬笔,练行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ij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