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一旦时间被占满,就无法深入思考了,效率就大打折扣。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不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而是留出大量自由时间,才能学习得好。”
听的时间越多,思考的时间越少,对知识的理解就会下降。现在的学生,课程占用时间太多,只有少数人能跟上各科老师的节奏,做到当场消化。大部分学生由于思考太少,一些知识根本没有吸收,累积起来就导致其负担过重,成绩反而落后。
还有一个问题是,老师已基本不会给学生自由时间,因为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几乎都把他们的时间占满了,几乎没有自己摸索出适合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一旦给自由时间,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利用,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少数同学锻练出了自学能力。给出的自由时间,反而可能是拉开学生之间差距。疫情期间上网课的效果,就很能说明问题,所以,很多老师觉得与其把时间留给学生,不如自己规划教学任务。
这就形成一种循环,学生越不会自己学习,老师就越不会留出时间让他们自学和思考。但是,正是因为不会,才更应该学习,毕竟,每一种能力都需要训练,但现实恰好相反。
对于老师也一样,只有不把全部的时间用于教学和其他事务性工作上,而是留出一定量的自由时间,去阅读、思考或者写作,才能把教育工作做的好。
所以,现在学校的现状是:一群累到精疲力竭的老师,在教一群精疲力竭的学生,只是麻木的做题和辅导,没有一刻喘息的时间停下来思考如何更高效地做一件事。
当学生的时间被占满,学生不会爱学习,只会感到厌烦;老师的时间被占满,也会大大削弱工作热情。教与学的双向奔赴,可能会变成相看两厌。
但是,以现在的大班额以及课程紧凑程度还有整个社会都卷,根本实现不了双向奔赴。学生不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很难全部达到能够自己合理规划学习的程度,毕竟大部分天性是爱玩而不是坐在学校里一直学一直考。可一个班学生那么多,课程还那么紧,教育局甚至定好了每个星期的教学进度下发到学校。老师的精力不可能兼顾到培养好每一个学生的习惯,时间上也不允许,只能一味的往下学,而且学生的个人学情不一样。现在很多家长一听到家校共育就炸毛,作业都不愿意帮忙盯更别提一起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了。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决不了就是个恶性循环。
有时候在想现在的社会学情本质上就是“精英”淘汰制。有韧劲的聪明孩子、明事理有责任心(可以言传身教孩子)的家长、大量的校内外知识开阔孩子的见识(娱乐短视频之外真正有内容的网络资源)这部分孩子需要一步步提升学历,研究学术,最终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培养出来社会真正需要的科研人才。其他的则随着高中的缩招,职业技术学院扩招,掌握生活必备基础知识后,不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转为技术型人才,更直接的回报民生。就算再怎么卷,“精英”们还是“精英”,而相对“平庸”的也不会“浪费”教育资源。只是家长们很难接受事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