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纲要
阳明释
一、阳明本义
阳明何谓?两阳合明也。合是聚合、合拢的意思。这个合正好与开相对应,不是叠加的意思,是把阳气从一种生发的状态、释放的状态收拢聚合起来,使它转入蓄积收藏的状态。
二、阳明经义
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布于身前。《内经》讲腹为阴,背为阳,前之阴主降,后之阳主升。足太阳行于身后正中,故太阳主开升,阳明主合降。
三、阳明府义
阳明之府主要包括胃肠,胃与脾有关联,大肠与肺有关联。《素问》说:“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中医的下法为什么能治百病?六经的病变,其他藏府的病变,为什么都能聚于肠胃,然后通过攻下来解决,理论上就是依靠上述的关系。
四、阳明的运气义
一是肺与大肠,一是燥金。这里主要讲燥金。
①燥义。燥即为干,干燥相对的是潮湿。怎么形成湿?水加阳为湿,阳蒸水功以成氤氲为湿。
阳明即阳气聚合勿发散的意思。聚合了就无以蒸腾,就缺少了形成湿的条件,没有湿,燥就自然产生了。
②燥何以配金
在《内经》里燥气配金,燥金往往合称。燥何以配金呢?金在五行中是质地最重的一个,是因为它的聚敛沉降之性,而这聚敛沉降之性正可以使阳气沉敛,沉敛则不蒸发,水下而不上,燥便产生了。
③燥湿所配气
燥湿相对,燥湿所应对的气当然也应该相对。春夏季节,阳气散发蒸腾,天气随之变温变热,阳气的散发蒸腾,带着阴水住上走,这就形成了湿。湿究其本性,是与湿热相关的。相反,秋冬季节,阳气聚敛收藏,则水不蒸腾,湿不氤氲,燥便产生。因此,燥的本性为凉。
如何理解“苦以燥湿,辛以润燥”?《内经》中讲:“辛开苦降。”开者开发阳气,降者降敛阳气。阳气散发得湿以润燥,阳气聚敛下降得以燥湿。
④燥热与寒湿
燥对冷、湿对热是讲燥、湿的本性。但燥与湿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即燥热与寒湿。
《易经》乾卦里有一句话叫“火就燥”,而之前我们讲是凉就燥,阳气收聚,气候随之干燥,那又要如何理解“火就燥”呢?火就燥,就者近也,离火近的地方干燥,那离火远的地方必然潮湿。火的功能只是把水和潮湿转移了,转移到离火远一些的地方。因此,燥热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它讲的是局部的情况,它讲的是标,不是本。当应对这个“火就燥”时,一方面要拿掉火,需要清热,另一方面已经被火蒸干了的水分需要补充,所以,还要养阴。
接下来是寒湿的问题。燥的标准是热,湿的标性是寒。所以,燥热与寒湿亦相对应。这个对应关系一建立,我们就知道潮湿的东西一近火就变得干燥,这个过程就是燥湿的过程。火就燥,火味苦,其性热。因此,以苦温苦热的化湿燥湿。
⑤阳明病之燥
阳明病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讨论燥。但是,这个燥是“本燥”还是“标燥”却应该搞清楚。
阳明的本性是主收、主合、主降的。当阳明的本性被破坏了,就形成了阳明病。一种破坏是由火热引起的,火性上炎,火的性用正好与阳明的本性相反,使阳明不能正常地收敛、沉降,这种由火热引起的燥是“标燥”,需用泻火之剂,帮助阳明恢息本性。另一种是阳明的收敛、下降的本性太过了,也会引起燥,这个燥就是阳明本性的燥,需用辛温苦温的方法来润燥。
标本不同,用方截然不同。
网友评论